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描述.ppt

  1.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肢包扎 三角巾铺于胸前,顶角对着肘关节稍外侧,与肘部平行 屈曲伤肢压住三角巾 将三角巾下底角提起两端绕到颈后打结 顶角反折,用别针扣住 四头带包扎 四头带包扎 多头带包扎 止血带止血 方法:在靠近伤口近心端的皮肤上覆盖敷料,然后扎上止血带 优点:能有效制止其他方法不易控制较大肢体动脉出血 缺点: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如果采用其他方法能止血,就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止血带止血的注意事项 皮肤与止血带之间应加垫敷料或将止血带扎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 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 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3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2-3分钟,总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止血带尽量靠近伤口以减少缺血范围 上肢止血带应缚在上臂上1/3处,避免损伤桡神经 禁止用无弹性且过细的电线、铁丝、麻绳、塑料丝等作为止血带 需施行断肢(指)再植或存在血管病变者不宜用止血带 ● 头部伤口尽快用无菌敷料或洁净布料压迫止血 用尼龙网套固定敷料包扎 ●耳、鼻漏液:颅底骨折 禁止堵塞耳道和鼻孔,以防颅内感染及颅内压力增高。 头部伤口 气囊止血带 填塞止血法 伤口填塞无菌纱布 包扎 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帮助止血 常用的材料是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衣裤、巾单等裁开作包扎用 包扎法均要求包好后固定良好和松紧适度 方法包括:绷带卷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 绷带包扎法 用途:可固定敷料和夹板,也有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和支持伤肢的作用 方法:包括 环形包扎法 螺旋形包扎法 反折螺旋形包扎法 “8”字形包扎法 帽式包扎(头顶双绷带包扎) 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 包扎动作应熟练柔和,尽可能不要改变伤肢位置,以免增加伤员痛苦 包扎松紧度要合适,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将失去包扎的作用。一般在包扎四肢时,应露出手指或足趾,以便观察血循环(包扎的松紧度) 绷带包扎一般应从伤处远心端开始,近心端结束,末端用粘膏或别针固定,如需缚结固定,缚结处应避开伤口 包扎时要掌握“三点一走行”,即绷带的起点、止点、着力点(多在伤处)和走行方向顺序 环形包扎法 应用:适于包扎身体粗细均匀部位,如腕、 额、指、踝及 颈部,或在其它包扎法时, 用此法缠绕两圈,以固定绷带的始末两端 方法:把带头斜放,用力压住,将卷带绕 受伤部位包扎一圈后把带头小角反折,压 在上面再环型缠绕数圈,每圈盖住前一圈 包扎手腕、胸、腹部等粗细大致相等的部位时,可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每一环均将上一环的绷带完全复盖,可将第一圈绷带斜置,环绕重叠环绕固定。 螺旋形包扎法 包扎四肢时,将绷带作一定间隔的向上或向下螺旋状环绕肢体,每旋绕一圈将上一圈绷带覆盖1/3或2/3。此法常用于固定四肢夹板和敷料。 螺旋形包扎法 反折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肢体周径不 均部位,如前臂、小腿、 方法:以环 形包扎开 始, 将绷带上缘反折向 下,绕肢体拉紧,每圈 盖过前一圈的二分之一 至三分之一,反折线整 齐地排列成一条直线 注意事项:折转处不可 在伤口或骨骼突起处。 反折螺旋形包扎法 “8”字形包扎法 多用于固定关节,如肩、肘、膝、踝关节 8字形包扎法 头部包扎法 额枕包扎法和颊颌包扎法 单眼包扎法和双眼包扎法 头部包扎法 耳部包扎法 帽式包扎法 颈部包扎法 颈部包扎法 项部包扎法 上肢包扎法 肩部包扎法 肘部包扎法 全手包扎法 残端包扎法 手指包扎法 暴露指尖包扎法 五指分开包扎法 拇指人字包扎法 单指包扎法 三角巾包扎法 特点: 操作简便 不便加压 效果不如绷带 固定不牢固 头部风帽式包扎 面罩式包扎 蝴蝶式包扎 燕尾式包扎法 双肩包扎法 创伤包扎止血固定与搬运 一、创伤的概述 创伤的定义: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下造成的 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创伤轻者造成体表损伤、出血、疼痛,重者导致功能障碍、残疾甚至死亡。 在急诊外科的就诊的患者中,创伤患者占50%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比例逐步上升。 致伤因素 ★机械因素:交通事故、塌方、机械故障、 刀伤、枪伤等 ★物理因素:高温、低温、电击、光、射线。 ★化学因素:酸、碱、毒气等。 ★生物因素:毒蛇、昆虫、其他动物咬伤。 致伤的原因: 交通伤 坠落伤 机械伤 锐器伤 跌伤 火器伤 创伤分类 A、按部位分: 颅脑部、颌面部、胸部

文档评论(0)

x5511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