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唱军歌 忆公木.doc
唱军歌 忆公木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1939年,从滹沱河畔走出的年轻诗人公木在延安创作了《八路军进行曲》(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作者注),由郑律成谱曲后,汇成了一曲气势磅礴、坚定豪迈、热情奔放的激昂旋律,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将士的抗日斗志。
1988年,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为一名“战士”诗人,公木以诗歌诠释了他炽烈的爱国情怀。
首先是战士,然后才是诗人
滹沱河横卧在冀中平原上,奔腾不息地向东流去,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炎黄子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诗人、教育家公木,就是滹沱河养育的优秀冀中儿女中的一位。
公木,原名张松如。公木一生笔名颇多,公木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松”字拆开就是“公木”。因为常用,又以此出名,所以很多人只知公木而不知张松如。
1924年夏,公木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直隶正定省立第7中学。这是个动荡的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1922年正太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以及1925年的“五卅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浪潮。公木也和学校里其他师生一样,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与同学们一起到石家庄示威游行,抗议军阀的暴行。
1928年,公木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在求学的同时,他密切地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29年春天,他和几个同学共同发起成立了“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社”,先后阅读、学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二月到十月》《左派幼稚病》,斯大林的《论中国革命》等著作。先进思想的涌入,令公木眼界大开,他在日记中写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行了,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理想的社会。”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使公木初步确立了政治方向。此后,他毅然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步入崭新的人生里程。
公木自幼喜爱诗歌。20世纪30年代初期登上诗坛,他一直是位“业余诗人”,但他的诗歌却直接服务于革命事业。正如他在《公木诗选?后记》中说的那样:“……20岁参加左联,认定了‘文学是宣传’。从那时起计算,已整整过了半个世纪,一直是个业余诗人,就个人一点儿狭隘的实践经验说来,诗要用形象思维,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形式应该不拘一格。……是否可以说从属于政治呢?我的答复是肯定的。前面所说的‘业余’,实质上就是‘政治之余’的意思。首先是个战士,然后才是诗人。永远如此,不容倒颠。”
1930年1月,公木秘密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春,他在校内发起并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华北教联等进步组织,积极投身于革命文学运动。这一年,公木利用寒暑假回乡的机会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当地小学教员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号召农民起来闹革命,他还在国民党教师训练班上宣讲革命道理。
1932冬天,左联领导人鲁迅到北平探亲,公木与两位同学一起拜访鲁迅,并邀请他到学校做了演讲。至此,公木深刻地认识到新诗也是反帝反封建有力的思想武器。
公木一走上诗坛,他的诗歌创作就步入了30年代兴起的革命诗歌的行列。他的诗歌创作和郭沫若、蒋光慈、殷夫等诗人的诗歌创作一样,是30年代左翼革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民军队讴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炮响,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公木决定离开北平,到延安去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他带着妻子和女儿于8月底到达西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林伯渠介绍,他们顺利来到了晋绥军区。从此,公木由诗人变成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在晋绥军区,公木当过《动员》杂志的编辑,做过由程子华任司令员的敌后游击队的宣传股长。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了解到大量的人民群众与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英勇斗争的事迹,激励着公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熔铸成战斗的诗句。1938年5月,公木创作了叙事诗《岢岚谣》,诗中塑造了一位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农民抗日英雄的形象。诗词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献身精神,这是公木运用民歌的形式写叙事诗的最初尝试。这首诗以其题材的现实性和形式的独创性为人们所称道。正是从这首诗开始,他正式使用“公木”这一笔名。
紧张的战斗生活,几乎使公木这位“业余诗人”没有了“业余”,火热的斗争,动人的事迹使他不得不为之歌唱。在这期间,他除了创作一些活报剧和小唱本外,还写了一些诗文。由于战地生活飘泊不定,再加上印刷条件差,那些诗文稿多未保留下来。
1938年8月,为了护送几位女同志回后方,公木西渡黄河,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了4个月。这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