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逸乐中,精致地写作.doc
在逸乐中,精致地写作
一
熟悉柏桦的人一定记得那首写于1990年12月的短诗《以桦皮为衣的人》:
这是纤细的下午四点
他老了
秋天的九月,天高气清
厨房安静
他流下伤心的鼻血
他决定去五台山
那意思是不要捉死蛇
那意思是作诗:
“雪中狮子骑来看”
这首诗因混用寒山和尚和憨山大师的典故,显得玄奥、晦涩。两年后,发表诗歌不到百首的诗人骤然停笔。很多人惋惜、劝慰,也有人说着江郎才尽的闲话。但一贯我行我素的诗人,终究在纷扰中沉默并疏离了那个时代。就此而言,这首诗似乎设下了隐退的玄机。但与“去五台山”相对应的,还伏有“雪中狮子骑来看”的期许和豪情,也似乎隐藏着复出的预言。如今看来这还真是一首命运之诗,诗人果真是“雪中狮子骑来看”,复出后的这几年比早期十余年写得还要多,而且,就思想、技艺而言,也比过去更胜一筹。相对于早期诗歌的尖锐、极端、偏蔽,新作保持了浓浓的柏桦“气息”,却更加地沉着、宽广、超诣,在似曾相识的亲切中,又令人忍不住惊叹其诗艺的精进。
柏桦曾把自己的写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达”时期和第二阶段“往事”时期都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但以前所谓的第三阶段,实际上仅是一个过渡,其真正的起点应该是现在,诗人这一阶段的作品在形式层面继续着以往苛求精致的癖好,每有新作诞生,都要反复吟诵,在标点、用字、用词、声音、节奏,甚至分行等各方面再三摆弄。“晚清笔记”中的《在山西》贴在诗歌论坛后,一句“几个秀才向传教士提出一连串尖锐的问题”,经过诗友多日的讨论,柏桦曾三易其稿。而小诗《张枣》的第一行“鸟用翅膀,树用影子,人用时间”在用字和标点上方面则反复改了数遍。诸如此类的精益求精,在《耗时之事》中(见《一点墨》第41节)有生动的刻画:
那两个标点符号(《诗人,臧棣》)耗去我两天时间。半月后,我又意犹未竟地加了一句(他的协会)和末尾的省略号。
这种技艺上的苛求,源于一种大胆的诗学观,即逸乐。柏桦在《逸乐也是一种文学观》《我的逸乐观》等文中有过反复的论述。但“逸乐”这个词还是常常遭到误读,人们只看到安逸、快乐的表面意义,看不到“逸乐”背后的深层蕴含。支撑它的是一种审美主义的生命观。因为审美,所以精致;因为着眼于生命本身,所以要凸显审美的愉悦。基于此,逸乐的文学,必然是精致的文学,必然是讲求技艺的文学。这正是柏桦反复雕琢诗歌的认识论前提。柏桦说:“年轻时喜欢呐喊(即痛苦),如今爱上了逸乐。”这宣告了其当前诗歌的思想及风格倾向。但逸乐并非简单的欲望满足的快感,而是伊壁鸠鲁意义上的“享乐”,或者蒙田所谓的享受生命。在诗歌创作中,柏桦的逸乐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生命本身的沉思与省悟,一方面是精湛诗艺的不懈追求,前者带来“灵魂的安宁”(伊壁鸠鲁),后者赋予生活及写作本身以愉悦,即“打发时间”。
因此,与前期诗歌相比,诗人当下的写作,已经超越了“童年的宿疾”或“下午的激情”的潜意识,也超越了“抒情诗人先写气,再写血”的宿命(见《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之《我为什么如此优秀》),于童年的痛苦经验与搏命的“气血之说”之外,于生活的日常处和内心的平静中,在透悟生命本相的前提下,以审美的眼光书写着凡俗生命的悲哀与欢乐,老成持重,又不失轻逸洒脱。且看写于2011年9月的小诗《在瑞典醒来》:
那小森林已包围了那必死的老人,海鸥在
Stockholm Scandic Hotel窗前翻飞――
最后一个清晨,2011年4月1日
一根闪光的皮带!
痛苦失去了位置,
街道、火车站、人与风……
在阴云下
我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
诗歌仅八行,但起承转合,挥洒自如,腾挪跳跃,摇曳生姿,而“死生大事”这一凝重主题,表现在短短八行之中,跌宕有致,竟有曲径通幽之妙。在“老人”必死的森森阴气与“海鸥”翻飞的生命喧腾的张力中,诗人以“一根闪光的皮带”禅悟式地超脱了生死之挣扎,一句“我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尽显生命的本色与人生的逍遥。而诗中现代体验与传统生死观的融汇,汉语节奏美的刻意追求,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使用等等也凸显了诗人一贯的“化欧化古”的艺术追求。能够见出诗人内在思想转变的作品还有很多,《西藏书》中尤多。对生死无常的觉悟是贯穿柏桦当前诗歌的隐线,也是深入柏桦新作内核的前提。诗人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如果人不死,就不会有文学或诗歌。诗歌尤其是时间的艺术。它的本质就是挽留光景、耗去生命。”(见《左边的历史:关于柏桦诗学中三个关键词的对话》)这正是对后期诗歌主题的诠释。时间即生命,随着“时间”因素在诗人一贯的个人化写作中的凸显,其新作也因此更为开阔、复杂、微妙,富有成熟、丰腴的况味。如《无常》(二)中,有一节关于“无常”的速写:
我开始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