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失而复得的绅权.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失而复得的绅权.doc

失而复得的绅权   摘 要:《讨粤匪檄》是曾国藩于湖南衡阳誓师前发布的一道檄文,被看作南方士绅阶层为抵御太平军的自救宣言。清朝绅权经历了丧失、回归到高涨的过程,笔者认为《讨粤匪檄》是绅权失而复得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与标志,而曾国藩的“卫道”立场,反对异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符合儒生的根本利益,并且符合儒士“外王”的政治抱负,因而获得了拥护。另外,笔者将从该檄文内容入手,探究士绅如何影响社会舆论,指出其对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权力稳固导致绅权向军事与政治领域的渗透。   关键词:《讨粤匪檄》 士绅 权力 失而复得 太平天国运动   《讨粤匪檄》是曾国藩1854年2月25日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湖南衡阳誓师前发布的一道檄文,这道檄文被看作南方士绅阶层为抵御太平军的自救宣言,笔者认为《讨粤匪檄》同时也是南方士绅重新获取权力并且不断膨胀的标志,是封建社会皇权与绅权此消彼长过程中的又一个节点。   吴晗在《皇权与绅权》一书中指出历史上皇权与绅权的关系大体上经历了“从共存到共治,降而为奴”的演变历程,即汉唐时期的共存到两宋五代的共治,最后走向元明清主奴关系{1},这是对漫长封建王朝中皇权与绅权关系的宏观总结。笔者从《讨粤匪檄》的文字背后发现了南方士绅所丧失的权力与地位的重新获得,最直观的莫过于文化权力,随之而来的是政治、军事权力,这成为道咸以降南方士绅权力全面高涨的重要标志。   一、清代士绅权力的变化   清初朝廷对江南士绅采取了严厉的打压政策。清军入关伊始,为了稳固政权、扩大地盘,采取怀柔政策,笼络人心。待大军挥师江南后,大局已定,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建议下,清廷采取区别于北方的强硬政策,剃发、圈地的强制推行引发了江南士绅群体的强烈反抗,江南各地士绅纷纷举事,但均遭到清军的残酷镇压,士绅的反抗行为也遭致清廷当权者的记恨,后继的满洲权贵继续奉行打压江南士绅的政策。政治上排斥中枢机构中的南人,顺治十七年,清廷规定“户部司官不用苏松常镇杭嘉湖人”{2}。经济上进一步加强江南赋税,搜刮江南财富。康、雍、乾三朝对江南士绅恩威并用,一方面笼络南人为朝廷所用,另一方面实施文字狱,在思想上严厉地钳制士人,依然重点打击南方士人。在这种紧张的文化氛围下,知识分子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埋头考据、政风浑噩、士风麻木、学风衰败。清朝釜底抽薪式的统治政策从根本上打击了南方士绅群体,黜革了其社会地位和声望。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士绅的言论权被无形剥夺,著书立说的可能性小之又小。清廷的政策也是满洲贵族为防范汉人的设计。   江南士绅在清代专制皇权的统治下度过了二百余年的沉寂时光,鸦片战争的炮火使清王朝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这却成为了士绅发展的契机。19世纪50至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漩涡,而清政府组建的八旗军、绿营军腐败不堪,战斗力低下,不能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于是统治者不得不发动士绅组织团练,抵御太平军的袭扰,并且负责战后地方重建,政府与士绅因政治形势的变化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与配合,这便造成江南士绅权力的回归与高涨。   二、士绅拥护《讨粤匪檄》的原因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它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天下、规范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在各个朝代屡试不爽。士大夫、士绅是儒家伦理价值观的主要践行者,他们一方面以“三纲五常”和“仁”“义”“理”“智”“信”的原则规范个人行为,使其合乎“礼”的要求;另一方面继承发扬儒家伦理的道德思想,规范平民行为,这样既可以维系社会和谐,又可以确保士人群体、知识分子在有序的等级社会中享有特权地位。   儒家学说在经过西周孔丘的最初创立,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独尊地位的确立,到宋明理学的发展以及明清理学经世思潮的兴起后体系更趋完善,地位更加无可撼动,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伦理型文化。在伦理型社会中,人伦义理作为评判事务的普遍标准,“礼”成为评判是非的唯一准则,“三纲五常”更是深入人心,在儒家道统的规范下,文化与政治融为一体,掌握文化权力就相当于享有政治权力,因而文化权威是不允许挑战的。清代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3},足以说明封建伦理型文化的威力之大。维护儒家文化的独尊地位,使“仁”与“礼”的原则深入人心,这样,人们既无造反的必要,又无造反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然而,道咸以降的社会并不太平,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西方的坚船利炮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伴随而至的异质文化与儒学传统激烈碰撞,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文化冲突面前,大部分士绅选择抑制西学,对于西方基督教及其传教士更为抵触,各地教案频发也加深了中西文化间的芥蒂,士绅群起而攻之。此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吸取西方基督教教义,强调神天上帝的独尊地位,公然贬低儒学创始人孔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