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doc
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
摘 要:《诗经》中出现的玉佩饰,以玉头饰和腰以下玉佩饰的描写最多。这些佩玉不仅是美好德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统治阶级自我确证以及向人展示自己贵族和君子双重身份的标志。
关键词:诗经;玉;玉佩饰;象征;精神本性
《诗经》中的玉,作为佩饰,几乎遍布了全身,以玉头饰和腰以下玉佩饰的描写最多。
一、用于头饰的玉
在《君子偕老》中有“副笄六珈”的描绘,帽子上的玉,在弁之中,所谓“会弁如星”,耳朵上的玉,有《卫风?淇澳》:“充耳?L莹,会弁如星。”?L即是“石之次玉者。”[1]《墉风?君子偕老》“玉之??也,象之?W也,扬且之皙也。”??即是“以玉充耳也。”[2]与充耳实为一物。 汉末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曰:“??,镇也。悬当耳傍,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听也。”[3]
用于腰以下的玉佩饰,则更为复杂,《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注:“君子,士以上。[4]”孔颖达曰:“自士以上皆有玉佩。上云君无故不去玉,则知下通于士也。”[5]所谓的佩玉,是泛指杂佩而言。《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形容是女子曼妙身姿与玉相得益彰,不仅体态优美,声音亦悦耳动听。
《周礼?春宫?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商周时期用玉饰基于原始巫术。而在历经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夏商等时期的积累蕴蓄后,周代制玉手工业的发达和制玉工艺的精美达到了先前难以企及的程度,周代“玉”的用途和功能也变得广泛起来,既用于祭祀、朝觐、礼聘等公共领域,亦频繁出入于私人生活,在装饰、交际馈赠和丧葬等领域一展所长。
二、玉光洁质美,细腻温润
因此常用来比喻人品德高尚。《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把君子比作圭和璧,用来刻画其高尚品德。《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把赞美的对象比作玉,用以突出其纯洁美好。
《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赞美君子“温文尔雅”的品性。“直而温,宽而栗”(孔氏传曰:“正直而温和,宽弘而能庄栗。庄栗战栗也”)[6]是君子修身养性必备的德行,表现了儒家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观念。郑笺注:“念君子之性温然如玉,玉有五德。”[7]就是说玉之温润而有光泽,明丽含蕴,以喻君子具有温和笃厚的美德。
玉不仅代表美好品德,亦与贵族身份相伴随。《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注:“君子,士以上。”[8]孔颖达疏曰:“自士以上皆有玉佩。上云君无故不去玉,则知下通于士也。”[9]则天子、公侯、大夫、士才能被称为君子,才有资格佩玉,这无形中界定了周代君子概念最初的范围。
《诗集传》:“半圭曰璋。祭祀之礼;王?以圭瓒,诸臣助之;亚?以璋瓒,左右奉之。其判在内,亦有趣向之意。”[10]通过对祭祀之礼中大臣手捧玉璋情态的描写,赞美他们的庄严恭敬,暗含了对权势地位和高贵身份的肯定。
三、古人云“黄金有价玉无价”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玉石开采、加工的难度极大,只能“切磋琢磨”。《周代用玉制度研究》曾援引周代墓葬出土的玉质带钩极少,而铜铁带钩较多的考古发现说明玉带钩主要为高级贵族的使用之物。
《山海经》南、西、北、东、中五个方位的山经等记载有埋玉祭祀山神的习俗,《山海经?北山经》曰:“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先人把玉用于佩饰,目的是借精物之力以御不祥;用于丧葬,如使用玉?H等,保护死者,让魂灵吸食玉精,并防止尸体腐烂。玉是精物的观念、通达天地鬼神的媒介,常用作重大的典礼场合的礼器,因此玉身份也随之贵重,与贵族阶级身份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6.
[2]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
[3] [东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162.
[4]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附校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62.
[5]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附校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6.
[6]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舜典.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7]十三经注疏?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