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弹唱中的河湟春秋.doc
弹唱中的河湟春秋
青海地方曲艺中的平弦、越弦、贤孝和民间小调,是河湟地区民间最流行的曲艺形式。在多元、厚重、独特的河湟文化背景下,聚各民族文化之魂魄,集多元宗教之精义于一身,在中国蔚为大观的曲艺格局中独树一帜。作为青海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在社会学、民俗学、戏曲音乐、民间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青海民间文化的珍品。地方曲艺语言通俗明朗,合辙押韵,琅琅上口,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洋溢着平民气息的艺术,承载着老百姓的心声,有强烈的感召力量和教化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平弦:河湟梨园的阳春白雪
当我们听到这些温文尔雅、优美婉转的动人演唱时,总会被深深感染,如痴如醉。严谨工整的曲辞格律,绵厚深长的韵味唱腔,起伏跌宕的节奏旋律,在丝弦管乐的伴奏和鸣中,竟是一派典雅蕴籍、雍容平和的华美风致。
这就是被人们誉为河湟梨园阳春白雪的――平弦。
平弦是河湟地区最具影响力和传唱度的一种曲艺曲种,讲求只唱不说,以多种曲牌连缀串烧演绎故事,属于联曲体的坐唱艺术形式,素有“十八杂腔、二十四调”的说法,可供演唱的曲调多达70多个。合辙押韵的诗词化特色,让它更有别于田垄巷陌的山歌野调,吐露出一份文气沛然的书卷之美。
平弦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名著等,加之方言俚语的演绎发挥,高雅脱俗中又不乏乡土民俗的厚重底蕴,无论是对民俗学、曲词学、方志学、民族学的钩沉寻踪,还是对我国曲艺曲种的研究挖掘,都极具学术价值。
在时代大潮的冲刷淘洗中,古老的曲艺艺术,处境日渐岌岌可危,濒临消亡。无情的岁月光阴消磨着艺术的生命,更多的平弦艺人渐渐老去,凋零殆尽。作为建国后出生的刘钧,曾经也是这个领域里的后起之秀,如今可能也算是硕果仅存了。
刘钧现在是青海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平弦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演唱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功底扎实,自成一派,受到广大群众、曲艺爱好者的喜爱,业内专家权威也给予极高的认可和推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他和平弦的结缘似乎并不是偶然的相遇,冥冥之中始终有一种神奇的声音在他心中呼唤:
解放初的西宁城隍庙里有一家曲艺茶园,前辈艺人陈吉斋、陈子璋、伊家隆、马兆禄等经常登台献艺。刘钧偶然几次逃学跑到城隍庙里听他们唱,一下子让我魂牵梦萦,感到这个“曲儿”咋这么好听哪!那时就萌生了要学唱平弦的想法。
父亲看到小刘钧如此痴迷平弦艺术,就有意让刘钧的姨夫、前辈平弦艺人伊家隆先生将他收入门墙,随时悉心点拨传授,这位十四五岁的少年开始初窥平弦,登堂入室。后来,他又投在马兆禄先生门下,继续深造学习。我们也许可以说,在平弦艺术的传承链条中,刘钧算是解放后河湟平弦艺术新生力量中的第一人,演唱平弦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平弦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曲艺形式,一直沿袭言传声教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正规统一的范本参照。许多喜爱平弦艺术的好家们四处求教,传授不一,所学有别,其中难免有些出入错误,以讹传讹,从而使得正统地道的固有唱法很容易走样转调,不成章法。刘钧对这种状况感到很忧虑。
今天我们看到的平弦演唱形式,大多由一人演唱,一人或数人伴奏,一般常用三弦、扬琴、板胡、竹笛、二胡等伴奏乐器(现在也有加入低音二胡、大提琴、大阮、中阮等低音乐器的)。演唱者一般手敲瓷碟(俗称“月儿”)把握节奏,多以第三者身份唱述故事。每个唱段都配有套路严格的固定曲调,表达出丰富的情绪变化与情节转换。按照不同的内容题材与表达方式,每个段子还被分成“赋子”、“背工”、“杂腔”、“小点儿”等基本结构,并在开头结尾处随机加上“前岔”、“后岔”的调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青海平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开发的发展机遇。对于平弦艺术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严峻现实状况,刘钧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古老的旋律穿越二百多年的悠悠时空,萦绕在河湟大地的深沉记忆中,一种地方曲艺,就是一方土地历史更迭、人世沧桑和风土人情的诗意浓缩,弹拨出一曲曲婉转心事,讲述着一段段岁月春秋,一次次阴晴圆缺,一场场悲欢离合。如果说文字记录的是无言的历史,那么青海平弦就是河湟地区一部歌唱着的史书。
越弦:田垄阡陌的古风遗韵
相对于平弦典雅严谨的程式化风格,青海越弦则显得流畅舒展、明快动人、琅琅上口,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张力,更显现出一种通俗平易的生活化的风情魅力。
越弦又名“越调”、“越背调”、“背调”或“座场眉户”,是一种联曲体的曲艺演唱形式。内容多以唐宋传奇、金元杂剧、明清小说以及明清小曲中的传统历史故事原本为主,尤其以表现民间民俗生活故事题材见长。据统计,目前已记录的曲目多达100多种,许多还来自秦腔曲目的改编,常见的曲目有《小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