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恬淡无极 众美从之.doc
恬淡无极 众美从之
道家老庄,以“道法自然”的天道观辨析宇宙、人生之理,创立了有别于儒家的、非政教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对于我国日后所形成的以审美为中心的理论思维,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老庄哲学虽有大量消极成分,但其中的一些光辉思想对形成和推动我国美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道家学说为基点,探讨一些美学范畴的问题。
自然
老庄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道”的论述,老子提出“道法自然”,把“道”归结为“自然”,以自然天道观取代以往的神学天道观。
从审美角度看,“道法自然”说在艺术创作中,对于整体美与自然美的追求既符合自然界存在形态,又体现了美的内在规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提出了“自然”、“生气”、“天趣”。唐朝王维《山水诀》标举“造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确立五等评画标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名列第一。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所定评论逸品的标准为:“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其象物势,皆出自然”。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认为,第一品“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从上述所引文论、画论来看,得于自然与出于自然的“自然美”之说,对于历代文艺创作都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道家崇尚“自然”,提倡整体美――即所谓“大巧若拙”,主张浑然天成,在朴拙的形式中包含着巧夺天工之大美。具体说来,可分为“素美”与“真美”。
素美
素美指自然之美,不加纹饰,保持事物本来面目,谓之“朴素”。老子尚“朴”,主张“见素抱朴”、“复归于朴”。庄子继而指出:“明白入素,无以复朴”,“鹄不日浴而白,鸟不日黔而黑。”认为不加修饰、保持原色则是美的。另一方面,庄子又说“雕琢复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意在艺术上不断加工后,还要重新回到朴素的面貌――即如后人所说“气象峥嵘……乃造平淡”。总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真美
《庄子?渔父》提出了“贵真”的理论,“真”即“自然”,“法天贵真”即“真”与“美”的统一。人的自然本性美,谓之“天放”,是顺乎自然、不为世俗所累的最美的人性。“真美”者,指纯任自然、不假纹饰之美。
这种素朴自然、不假纹饰的“真美”论对历代写意画的影响非常之大。如宋梁楷笔下的《李白像》、《布袋和尚》等作品,信笔挥扫、意气超然、格调清新,毫无雕琢之感。明徐渭以率真之笔把写意花鸟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不求形似,倾自己之神趣于所画物象之中,犹如山奔海立,独鹤决云。齐白石也有好多作品,如《它日相呼》、《自称》等,全都充满了率真童趣。
虚静
尚“虚”贵“无”是老庄哲学的精髓。“道”是万物本源,“道”也是“无”。老子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这一思想对于我国美学的发展起到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以“有无相生”而论,有、无互为存在之前提。离开了有,也就没有了无;离开了无,也就没有了有。对于书法、绘画而言,就是以不着笔墨空间之“无”,烘托了纵横笔墨处之“有”。
“有”与“无”在艺术创作中则表现为“实”与“虚”的关系。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继而认为:“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他把老子上述重“虚”的思想,概括为“唯道集虚”、“虚室生白”。对“虚”的运用可谓“曲终人不见,化作彩云飞”,能够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件融万趣于神思的千古绝唱,我们从画面中通过缓缓在山间小溪游出的蝌蚪,仿佛可以听到“十里”之外的青蛙正在欢快地歌唱――此乃无声似有声、无形胜有形是也。
道家重“虚”,万物对立的两极都要统一于“虚”,要以虚涵实。老庄的这种思想引导出了空灵美和朦胧美。
空灵美
何谓“空灵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云,唐诗的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清恽寿平在题画诗中写道:“于马上望真州江口,见云影水光,帆樯估船,在万柳风梢,隐见出没,真一幅惠崇《江南春》也。”此景此画,意境空灵。空灵美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第一,?恍槲?实。
清方士庶《天慵庵随笔》写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即炼金成液,弃渣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在我看来,此为中国画学之精要。
宋徽宗《瑞鹤图卷》画于公元1112年,此年正月十六日有祥云笼罩于宫廷端门之上,伴有仙鹤飞鸣,被称为祥瑞之兆。赵佶以诗画记载此事――画面庄重富丽,下部正中仅露出大殿的屋顶,四周祥云缭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