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武夷山(外一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商隐与武夷山(外一篇).doc

李商隐与武夷山(外一篇)    有人说,李商隐曾游武夷山;也有人说,李商隐生平未曾到过武夷山,可他又为武夷山留下一首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22首,数量位居第4。    我们知道李商隐是写爱情诗的第一高手。许多名句缠绵悱恻,朦胧婉约,意境凄美,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绝。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被董天工称为“题咏武夷第一人”。这在董天工的《武夷山志》里有记载:“李商隐……曾游武夷,有绝句一首,武夷题咏自此始也”。其实,李商隐题咏武夷这首诗,《全唐诗》也有辑录,诗为:   题武夷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当时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初读这首诗,似乎觉得云里雾里,不明白说什么。正如有人评价李商隐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甚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鲁迅先生也有同感:“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李商隐《题武夷》这首诗确如鲁迅先生所诟病的那样“用典太多”,因此,我们不妨也学一回郑玄为此诗作笺注。首句“流霞酒一杯”典出于东汉王充的《论衡》,说的是河东浦坂有项曼卿者平生好道,曾离家“学仙”三年后回来,称仙人给他流霞酒,每饮一杯,可以数天不要吃喝。次句“空中箫鼓”典出于中唐时期的笔记小说《诸山记》:“武夷山神号武夷君,秦始皇二年,一日语村人曰:‘汝等以八月十五日会山顶。’是日村人毕集,……闻空中人声,不见其形。须臾乐响,亦但见乐器,不见其人”。    三句“生毛竹”典出于武夷山神话传说: “武夷君因少年慢之,一夕山心悉生毛竹如刺,中者成疾,人莫敢犯,遂不与村落往来,蹊径遂绝”。末句“曾孙”同样典出于武夷山神话传说“幔亭招宴”:相传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于幔亭峰顶设彩屋、幔亭数百间,大会乡人。应召男女二千余人,沿着跨空虹桥,鱼贯而上。众乡人听见空中赞礼人称他们为“曾孙”,并命按男女分东西列坐。亭之东幄内奏“宾云左仙”之曲,西幄内奏“宾云右仙”之曲。接着饮酒,数巡之后,又命歌师彭令昭唱“人间可哀”之曲。歌罢,彩云四合。又听空中赞礼人说:“曾孙可告辞回去”。乡人下了山,忽然风雨暴至,虹桥飞断。回顾山顶岑寂,葱翠峭拔如初。    这两则神话传说,宋人祝穆在《武夷山记》里均有记载。    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就是:众乡人只得到仙人们赏赐的一杯流霞仙酒,仙人们当时就掉头返回。那些被称为曾孙的乡人们纷纷老去,武夷君等众仙人再也没来。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有人怠慢了仙人,武夷君一气之下,使山心长满了毛竹,从此隔断了与人间的联系。    这显然是借武夷山神话传说来讽嘲求仙虚妄之事。访道求仙向来是古代国人乐此不疲的荒诞行径,上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自商贾小民、田翁野老,无不炼丹服药、闭关清修,“欲求真诀驻衰颜”而长生不老,奢望着羽化登仙、鸡犬升天。可结果,无不如独孤及《观海》诗中所言那样“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般子虚乌有,空费心机。何况李商隐揭示的仙人武夷君的道德品质却比凡人还低下:其一,被少年怠慢,居然生气,肚量何其狭窄;其二,为拒乡人求访,竟以毛竹作机关,中者成疾,心肠何其歹毒。这样的神仙令人生厌,避之唯恐不及,还求他作甚?    至于李商隐究竟有否到过武夷山,笔者不揣冒昧,试举三条理由佐证李商隐曾到过武夷山。    其一是董天工在《武夷山志》里有明文记载:“李商隐曾游武夷,有绝句一首”。董天工,号典斋,清学者,武夷山曹墩人,雍正元年拔贡生。任安徽池州知府,任满致仕。遍览武夷山水,收集旧志诗文,将明代衷仲儒徐表然、清代王梓王复礼修撰的四种版本的《武夷山志》进行考证、订正,重修《武夷山志》,集历代《武夷山志》之大成,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记述最全面的一部武夷山志。像这样一位集官员与学者于一身的本埠名流的著述,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据有关记载:大中十一年,李商隐追随盐铁转运使柳仲郢在江南东道任盐铁推官。江南东道治所在苏州,与闽浙毗邻,他顺道游览闽浙名胜,写下《龙丘途中》诗二首,“龙丘”即浙江省龙游县东。而诗中有“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句,建溪乃是闽北注入闽江之主流。李商隐既然涉水建溪,怎会放过与建溪近在咫尺的武夷山呢?此其二也。    其三是《题武夷》诗中的典故。全诗四句就用了四个典。如果说“流霞”典和“空中箫鼓”典可取其之前的《论衡》和《诸山记》,那么“毛竹”典和“幔亭招宴”典纯属武夷山民间传说,斯时尚未见诸文人著述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