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芹菜安全生产技术
四、安全生产技术要点 4、田间管理 中耕除杂草、肥水管理及病虫防控 五、病虫害综合防控 主要病害: 苗期猝倒、立枯病等。 生长期间:芹菜斑枯病(晚疫病)、芹菜早疫病、芹菜病毒病、芹菜软腐病、根结线虫等 主要虫害: 白粉虱、蚜虫、斑潜蝇等 芹菜斑枯病(晚疫病):俗称“火龙”、叶枯病。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 大斑 小斑 五、病虫害综合防控 (1)发病症状及特点 有大斑型和小斑型两种。大斑型多分布在亚热带(华南),小斑型多分布在温带(东北)。 大斑型发病是老叶先发病,后传染到新叶,发病时叶片上产生大小不同、淡褐色油渍状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中部呈褐色并开始坏死,病斑外缘多为绿红褐色。后期病斑可扩大到3-10毫米。 小斑型发病前期与大斑型相似,但后期病斑中央呈黄白色或灰白色,边缘明显,病斑上聚生许多黑色小粒点,病斑外常有一圈黄色晕环,病斑大小不同,但一般直径不超过3毫米,且常有几个病斑联合。茎部和叶柄感染时病斑褐色,长圆形稍凹陷,中部散生黑色小点。 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残存和越冬,病菌也可在种子的种皮上存活一年左右,种子播种出苗后就可发病。分生孢子随风、雨水、及各种农事活动而传播,在有水滴时分生孢子萌发侵染而发病,并在发病的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冷凉、高湿、多雨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斑枯病的发生和分生孢子的传播和萌发。20-25℃和多雨、高湿时发病最严重,并迅速蔓延。夜温过高,并有露时病害会加重。 五、病虫害综合防控 芹菜斑枯病(晚疫病): (2)防治方法 选种和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采种或采用存放两年以上的陈种子(斑枯病菌在种子上存活1年)。使用新种子可用48-49℃的温水浸种30分种,边浸种边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浸种后立即放入冷水降温,晾干后播种。温水浸种虽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但彻底消毒可明显降低芹菜斑枯病和斑点病的发生。 轮作:栽培中应进行2-3年以上的轮作。 清除田间病残体: 在发病初期和发病过程中要及时摘除病叶、脚叶,以减少田间病原菌。 五、病虫害综合防控 加强栽培管理:小水勤浇,控制田间湿度;施足基肥和及时追肥,增加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适当密植及时间苗,改善通风透光的,减少病害发生。在保护地栽培中更应注意降温降湿,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高于20℃及时放风降温,夜间控温在10-15℃,减少结露,避免大水漫灌。 药剂防治:芹菜在苗期及进入发病高峰之前就应加强药剂防治,特别是在发病的高峰期,应每隔7-10天喷一次药,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波尔多液(1:0.5:200);百菌清烟剂熏蒸,或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6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的代森铵1000倍液;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五、病虫害综合防控 芹菜斑枯病(晚疫病): 五、病虫害综合防控 芹菜早疫病:又称叶斑病、斑点病或叶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茎和叶柄。从幼苗期至收获均可发病。在多雨季节更易发生,是对芹菜危害较重的一种病害。 (1)发病症状及特点 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黄绿色斑点,后发展为褐色、略为突起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褐色。严重时病斑扩大成斑块,导致叶片枯死。茎或叶柄上初发病时为水状条斑,后发展为灰褐色、椭圆形病斑,且病斑稍凹陷。发病严重时全株倒伏。高湿时,病斑上生出灰白色霉层,但无黑色斑点,霉层易被雨水冲掉,遇阳光很快消失。 五、病虫害综合防控 芹菜早疫病:又称叶斑病、斑点病或叶霉病。 五、病虫害综合防控 (2)防治方法 ①抗、耐病品种的选用。 ②选用无病土育苗或苗床进行消毒,浸种时进行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壮苗。 ③栽培措施(选地、整地、浇水、操作等)。 ④药剂防治:使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亩每次200~250克,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灭霉灵粉尘剂每亩每次1000克,施用烟剂、粉尘剂应于傍晚关闭棚室后进行,第二天通风。 芹菜早疫病:又称叶斑病、斑点病或叶霉病。 芹菜病毒病:也称花叶病、皱叶病、抽筋病等。 (1)发病症状及特点 主要以蚜虫传播。在高温、干旱、缺肥、植株生长不良、蚜虫危害严重时植株较易感染病毒病。病株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病斑,以后发展为褐色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