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皮手记2014.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棕皮手记2014.doc

棕皮手记2014 1.“吾丧我”   写作就是从世界中出来。文明就是以文来照明,照亮是一个居高临下,在外的动作。写作开始就是做作的,必须承认这一点。   谁在写作?显而易见,我 。   但是,我,鹤立鸡群,形单影只 。   如果作者追求的是遗世独立,自我欣赏、自我表演,“献给无限的少数”。不要求诗的兴观群怨、多识,只是语言的自虐,那么无可厚非。但许多自我喜剧化的作者,却又暗藏着入世的目的。一方面表演曲高和寡,一方面又渴望被接纳。甚至共享的范围为零,就诉诸权力,强迫共享,这种事情在专制国家比较常见。   诗被接纳是光荣的。因为文明要照亮的是世界,而不仅仅是我。   接纳、共享无法被强迫。诗招魂,灵魂无法胁迫。   煌煌千秋,灭心从来都是失败的。   这是世界观的问题。   我以为,写作一方面出淤泥而不染 ,一方面又要厚颜无耻地回到世界中 。   照亮、去蔽。   庄子说“吾丧我”。这里面有两个我,一个是吾,一个是我。无我就是吾丧我。这个吾是谁?吾丧我是谁在丧我?无我,它背后呈现的东西是吾,无我的过程呈现的是吾。吾不是自我,而是超越自我的我,通过写作,完全是我的写作抵达了一个无我的境界。   我以为,最高的写作是我表演的一场升华于吾的、无我的游戏。   我肯定是一个社会角色。但吾是超越性。   自恋、自怨自艾、自持、自封、自高自大、自爱、自我表现正是一种社会性。诗的纯粹从来不在这些方面。   天地无德,写作要达到的是“天地无德”。   天地无德,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共享在道。不在德。   如果缺乏共享,那么作品就只能自我陶醉。   帕斯捷尔纳克有一次透露:“我给他们送一首诗去,这首诗对我而言,写得太快了,写的是英国罢工。”这并不妨碍帕斯杰尔纳克在我看来,依然是纯粹的诗人。纯粹的诗人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写英国罢工,甚至“很快地写”。   诗如果不并列展示,就不存在好坏。惟一的诗肯定是最好的诗。   诗的共享的范围、层次不同。社会大众是一种共享,小圈子是一种共享,图书馆是一种共享。短时段有短时段的共享。中时段有中时段的共享,长时段有长时段的共享。(时段,布罗代尔的概念。短时段意味着事件,新闻时间。中时段意味着时代,而长时段意味着永恒。)   杜甫追求的是长时段,他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也是,他写道“金玉如来是后身”,“绝笔于获麟”。   杜甫一部分是史诗作者,史诗意味着共享之证据的可靠性,证据是短时段的吗?我最近重读他的《兵车行》,发现其证据依然可靠,完全可以将战争转喻为当下的拆迁。   作者总是 “亲在”于某一社会。但伟大的作者只亲在于语言。千年前写下的《兵车行》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杜甫语言的魅力。   社会性因语言的持久魅力而一次次重生于短时段。其社会性并不因为时过境迁而稍减。《荷马史诗》也是一样。《浮士德》也是。   写作只能从中时段或者短时段出发,或者从社会出发,但只有语言能够保证作者抵达长时段。   我不担心一首诗是否具有社会性或者遗世独立。这不是问题,写什么都行,语言是有超越性的,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并非短时段或者中时段。语言貌似在社会中、历史中运转着文明,其实它照亮的比所有的当下、时代都更为久远。   我们居然还在用曾经照亮商周青铜器的那些字写作。   汉语是一种持久的魅力。我依然能听见那青铜上传过来的招魂之音。    2. 写作就是回到故乡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明的方向是破旧立新。往昔属于故乡世界的一切都在不断地拆迁、崩塌、消亡之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蓦然回首,大地上,有几人还可以望见自己的杏花故乡?人不是,物皆非,在这种日日新的动荡变化之中,汉语再此次彰显它那种守成、吸纳、以不变应万变的本性。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奇迹是,人们一方面创造了一个完全可以用英语来描述的新世界,一方面依然说着、写着七千年前创造的汉语。人们在高速公路旁的摩天大楼上的写字间里说着、阅读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真是梦幻。   写作也深受影响,在二十世纪,作家诗人不断地投奔各种社会运动,焕然一新不仅发生在写作内部,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更是无数的文人放弃写作,投笔从戎,下海经商。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写作活动持续一生的人相当少,如果不计那种宣传式的舞文弄墨,古代常识意义上的纯粹的写作,例如杜甫苏东坡们那样的作者,寥若晨星。大多数作家老老实实呆在书房里埋头写的时间不超过十年。在1979年以后,这种情况有了变化,尤其是诗人,持续四十年以上一直在写的人不在少数。   无论这些诗人审美立场如何不同,但他们共同的东西是,写作就是故乡,他们在漫长的时间中重建了古典写作的一个基本层面,就是写作本身的持续性。最近四十年,中国世界动荡的方式与过去不同,但激烈并不亚于那些风雷激荡的时期(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