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宋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docVIP

浅析唐诗宋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唐诗宋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doc

浅析唐诗宋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   摘 要: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常用概念, 它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我国传统诗词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大家所熟知的意象。本文以唐诗宋词为例浅析其中的酒、月、雨这些寄托作者主观愁情的客观物象,从而体会古人以“悲愁为美”的艺术心理。   关键词:意象;愁情;酒;月;雨   作者简介:彭芳??,(1989.5-),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书法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   “意象”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有: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当一个意象被运用于诗词之后,它就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了,它已被古代文人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情感内涵。唐诗宋词秉承着中国古典诗词“以悲为美”“以愁为工”的悠久传统。它与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无休止的缠绵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由于长期处于不安定的状态,战乱频繁,国破家亡,因此,抒写国愁家愁的诗作层出不穷;由于古代交通通讯条件的落后,人们总是面对着生离死别,离别相思之愁、闺中怨妇之愁的产生也就有了肥沃的土壤,这一系列的愁情使那些身处其中的古代文人们愁肠百转,他们将这种愁情诉诸笔端。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给文人墨客们带来不幸遭遇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最美的诗章。   酒意象   自古以来,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是一种意象。诗词中的酒意象已被文人墨客注入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了文人墨客愁闷、孤独的代表。诗情酒意,相辅相成,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作。   《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佳作,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抒写了词人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整个上片所写的是悲凉的秋景,思乡愁情,可以从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来。 下片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更增加了思乡之苦。   北宋的晏殊,他的诗词内容多为歌酒风月、闲情别愁,表现春愁时,他在《踏莎行》中为后人留下了“一场春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佳句。因为伤春和离别,所以愁而饮酒,以至醉梦。惆怅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隐约地透露出来,若隐若现,曲折往复,清秀婉约。但这愁不是在酒中感触到的,而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暮春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一股落寞的愁绪油然而生。春的离去,人的离合,斜阳的陨落,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预测,真是“多情总被无情恼”。   月意象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里,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们,在夜晚看到淡淡的月光时,由于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禁不住的会想起千里之外的故乡。此时的明月成了寄托相思、回归家乡的象征,正所谓“月是故乡明”。充满无限思愁的文人墨客们,寄情寓景,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如儿时就知晓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在月色笼罩的秋夜里,独自一人在外的李白仰望皎洁的月亮时,便想起了家乡的一切,思乡思念亲人的愁情,让他落寞地低下了头去。   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亦是思乡怀人的典型代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本无情,但因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被赋予了有生命的愁情。词人多次运用月亮这个意象,把月亮作为情感的载体,寄寓自己的离愁别恨。从这声声悲叹中,可以体会到词人在流放期间的思愁之苦,更是对兄弟深切的思念。   雨意象   李清照是宋朝词坛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以女人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以愁寄雨,对雨的表现别出心裁,即使是平易近人之作,也独有新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词人此时是遭遇国破家亡夫死之难,孤凄一人,漂泊异乡。雨滴在梧桐上,犹如泪滴在词人的心中,一声声地激荡着人的心扉。从这种凄凉景象出发,暗示出了秋意的到来,更增加了人的愁情,又写出了黄昏时令,继而使用叠字“点点滴滴”,增强了词的音韵。最后全词以“愁”字总结,直接而情切,表现了女词人凄凉、忧愁的情怀,令后人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使词人难以承受的伤痛。   北宋词人秦观被奉为婉约派之“正宗”,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颇得苏轼赏识,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特别是人生的后半生屡遭贬谪,最后在被贬谪之地藤州结束了凄凉的一生。他的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愁怨,文字工巧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