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沿着河流的行走.doc
沿着河流的行走
1 巧遇通京桥
每一条河流都曾阻挡过我们前行的脚步,于是,桥自然出现。每座架在河上的桥,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梦想。就像那天,我与那座桥的突然遇见。
那时我们正逆着江而上。平坦宽阔的公路上,车流不多,江岸秋色绚烂,半梦半醒中,一座奇特的桥闯入眼帘,桥!廊桥!我大声叫起来。老驾扭头瞟了一眼,缓缓停稳了车。大家下车后立即奔向那座桥。
下几级台阶,转一个小弯,朝思暮想的廊桥真真切切呈现眼前――和梦中无数次见到的一模一样,桥并没有摆出热烈欢迎的姿势,就那样静静伫立河流之上,等着我的靠近。
小路直达河边,我踩着卵石顺流而下,拉开距离拍摄全景。河水不大但清澈见底,我压低镜头,用水的悠长来衬托桥的高耸。可拍了好多张,却找不到威武高耸的感觉。踏着卵石,一步一步逼近,一点一点观察,可依旧找不到一个可以体现高大雄伟的角度。这桥,普通的青瓦盖顶,本色的木板护栏,根本就没有一点宏伟的感觉,那么,它的名气,究竟来自哪里?
在桥底下,我似乎发现了某些不寻常之处。
桥墩之外,整个桥体都是木质的。两岸的木架一层层向中间挑出,拉近距离后,正中间部分才用横木作梁榫卯连接。常见的古桥,大多是铁索兜底的柔性联通,这桥却是用硬邦邦的木材,直通通地搭建。那鼎鼎大名,是否就是这寻常之下的不寻常呢?
走近桥头,桥亭平台一侧,立着两块白色大理石碑记。一块是桥名,白色大理石上楷书“通京桥”三个蓝字,一块是桥的简介。原来,这桥建于乾隆四十一年,是悬臂式单孔木梁风雨桥,净跨29米,是民族地区特有的桥梁形式。转身踏上石阶,桥亭高处,黑底白色的“通京桥”三个大字的匾额悬挂。我缓缓拾级而上,久远的思绪纷至沓来。
为什么要修这座桥?什么人修的这座桥?
轻轻踏上木板,慢慢抚过栏杆,上午的阳光穿过木板的缝隙,在桥面上留下光与影的隔栅,一步一步,我们似乎渐渐走入时光深处。可仔细看去,建桥用的这些木材,分明并不久远,那么,久远在哪里?
过桥,下石阶,桥亭本身没有任何装饰,脚边一块古老的石碑却滞住了我的脚步。石碑上,字迹被时光斑驳,往事依稀却勉强可以识读,文末的时间却真真切切:乾隆!石碑基座上的回头狮浮雕,依旧鲜活异常,似乎在注视着河流中水波的起伏,又似乎细数往来的脚步……
要走的路还远,更关键的是,我们似乎越来越缺乏静下心来慢慢分辨识读碑刻的心态,包括我,也只想知道结果。只要结果,那还不简单。拿出手机百度一下,原来,这通京桥,古称大波浪桥,始建于1771年,后因盐马古道及清代白羊厂银矿运银经过此桥,于是改名“通金桥”,再后来又认为这些都是运往京城,又改称“通京桥”。三个名称的变化中,以皇权为核心的命名理念隐隐呈现。在那个封建时代,条条道路通皇城,座座古桥连帝京。附近古诺邓的盐白羊厂的银,都是中原皇权运转的物质基础。当年,马背上驮着遥远边地的心血,过桥向北,直抵皇城帝都,本就瘦弱不堪的边地,却为遥远的独裁者输血……
回到桥上,依着桥栏,目光一遍遍检阅河谷。两岸的缓坡上,或水田或旱地,虽然过了收获季节,可只需一眼就可以看出,那些都是肥沃的红土地……
低头。不知何时,河边来了一位洗衣服的老大娘。想去问她,是否曾见过马帮络绎驼铃叮咚的场景,可终究还是放弃了――还是不要打扰她平静的生活,岁月的浪花,让它停留在时代深处吧。
回返时,在桥亭上遇到几个年轻人,他们支起三角架,正把长枪对准走下桥来的我们。本是过客的我们,竟然也成为他们的风景。一问,说来自杭州。身处繁华都市的他们,却来这个偏远的峡谷,亲近这座本色的小桥,其中的故事,不需多问,也无需多问。
相互祝福中,我们挥手告别。
重回宽阔的柏油路时,一辆高档的越野车从我们身边缓缓驶过,驾驶员似乎还斜看了我们一眼。我们却回望那座跨过江曾经很重要的通京桥,桥依旧没有摆出送别的姿势,我们却越看越心酸:桥真的老了。河流依旧在,可这桥的联通作用却越来越小,如今更多是在尘封久远的历史和飞速发展的现实之间,为那些怀旧的人,搭一座通向往昔岁月的桥……
江的通京桥,以自己的风骨,映入每一双匆匆而过的眼眸中,烙在每一颗期望抵达的心海里。看风景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而桥依旧在那里。
几百年前,驮着食盐和白银的马帮,从桥上匆匆走过,驼铃声声,马背上的帝王梦,当地人看在眼里,恨在心底。几百年后,手拿相机和手机的我们,也从桥上走过,脚步悠悠,镜头中的古文物,过客们爱在心底,喜上眉头。
桥下流水不舍昼夜,桥上民众络绎不绝。也许,只有桥的基座以及两岸的石阶还是多年前的原物,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桥身,只保留了原来的模样。
沿着河流行走,桥总让我遐想。
逝者如斯,桥在变,河流在变,桥上往来的人也在变,不变的,是河流对远方的不懈追求――向前,向前,即使不能一帆风顺,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