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族传统文化里蕴涵的教学资源
(此文已发表在《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10期上)
壮族传统文化里所蕴涵的教学资源
蒙庚阳 (云南省广南县第三中学校 663306 )
摘 要 本文讨论了壮族传统文化中的“那”文化、壮族医学、宗教文化和饮食文
化以及这些文化里所蕴涵的部分高中生物学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壮族
传统文化作为实例和背景,结合壮族地区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相应的生物学知识,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壮族;传统文化;教学资源;高中生物学
在教学时,如何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是一线教师值得重视的,本文把壮族传统文化里所蕴涵的生物学知识作为有效的教育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1 从壮族的“那”文化看植物的新陈代谢
岭南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岭南地处低纬度,北倚云贵高原,南临热带海洋,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23℃,年平均降雨量达1500毫升,而且多集中在6~9月份,雨水多以地表径流或地下渗流的方式汇入江河。因而,岭南地区在江河两畔和山岭之间,分布着一片片面积不等的平峒、弄场或三角洲。其土层较深厚,肥沃湿润,适合水稻的种植,具有发展稻作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正是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文化模式----“那文化”(壮族称水田为“那”,“那文化”即“稻作文化”)[2]。在水稻栽培之前,一般都是要通过犁来翻耕稻田,这样不仅可以逐渐加深耕作层,使水稻根系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发育空间,还能把土壤浅层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的种子等翻埋到土壤深层,减轻病、虫、草对水稻生产的危害;其次,通过耙耕,可以把土耙碎,使水稻的根充分的生长;在插秧时,秧苗之间间隔有序,合理密植,保证水稻对阳光和矿质元素的充分利用;秧苗生长期间合理的水肥管理…等等这一系列的栽培过程中隐含着有关植物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
2 从壮族医学看人体的免疫学知识
远古时代,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卫生条件极差,人们经常生病,从而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人类很早就开始在经受各种疾病的折磨中寻找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科学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不可能科学的解释人类的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只好把它归于鬼神的作祟,因此,要治疗疾病,只能祈神驱鬼,又由于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认为只有巫师才能祈神驱鬼,于是,巫师便成为最初为人看病治疗的医生。这种以巫术治病驱邪的做法,在现代文明人看来是很愚昧。但我们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巫医在为人治病时,除了用咒语、符篆、舞蹈、献祭等巫术活动祈神驱鬼以外,还用一些中草药汤剂、按摩、热敷、放血、刮痧、拔火罐等方法加以辅佐,这种做法与现代医学里的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相结合的道理是相通的。还有,当村寨中瘟疫流行,人畜多病时,巫师除了做种种祭神驱鬼的巫术活动外,还要求各家各户清扫居住的房屋、庭院,最后封闭整个村寨,不许外人进出。每年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人们常常用雄黄酒擦脸和手脚,预防蛇蝎蚊虫叮咬,房屋四周也喷洒雄黄酒以驱除和预防五毒(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五种动物)入屋。上述的民间做法,若除去鬼魂崇拜的行为外,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清洁环境卫生、消毒、封闭疫情发生地等做法,正是现代医学控制疫情流行的方法。
3 从壮族的多神崇拜看生态环境的保护
树是壮族崇拜的对象之一。古人生命一般只有三五十年,而树木有的存活百余年,甚至数百年仍枝叶茂盛,即使树干被砍,仍会从根部长出新芽,重新长大,而人或动物若被断其手、足或头,是无法再生的,树的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令人敬畏,进而形成树崇拜。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后世。广西百色、田林交界一带的壮族,家有新生婴儿,其家人便到村外荒山上去种树,少者数株,多者成片,以种杉、松树为主。树种下后要护理好,以象征孩子能像树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若枯死,则要补种。部分壮族地区没有出生婴儿就种树的风俗,但若小孩在生长过程中体弱多病,父母也要为自己的孩子种上一棵“保命”树,希望孩子能像小树一样健康成长。这种树崇拜的做法隐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这种树崇拜的宗教思想保证了在一定时间内壮族生活的地区有更良好的生态环境。
壮族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的观念,这是壮族祖先世代相传下来的。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非生命的,只要是作为崇拜的对象,对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加以崇敬,不敢损伤或生杀,在壮族聚居区,村前寨后都保留或种有一片古老的树种或一株古榕树,俗称“神林”或“神树”,林中的每一棵树都被认为是灵物,严禁砍伐或入内大小便及说亵渎神灵的话,违者将会受到神灵的惩罚,轻者破财或生病,重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