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论文高等教论文毕业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毕业生就业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分析
摘 要: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逐年骤增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来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家庭、学校、用人单位给大学生求职带来巨大的压力。选择适当的调适方法,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形势,缓解就业压力,从而最终走出就业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骤增。2001年至2006年毕业人数由114万增至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增至532万,2009年突破610万,2010年达到630多万,2011年预计650万。①
65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对于中国社会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整体需求来说,不是过多,而是远远不够。之所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一方面与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与大学毕业生自身原因有
一、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外在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分析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就业趋势,是因为传统观念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精英,完成高等教育后成为国家公职人员或从事一份待遇优厚、较为稳定的工作天经地义,否则就会被人瞧不起。
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若干次激烈的竞争,最后进大学校门之后,大学生大多都有一种“人上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必然会导致他们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挑剔,导致就业困难度的上升。
2008年以来,大量海外高端人才和出国留学人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纷纷学成归来。这些人才被“求贤若渴”的中国内地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持续引进,无形中给国内的高校毕业生也造成了巨大
2.家庭因素分析
3.学校因素分析
4.用人单位因素分析
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内在因素分析
1.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存在消极心态
1)一些大学生放大了对求职的畏惧感。这些大学生认为,人情关系是主宰就业的关键,没有人情关系,个人再努力也无济于事。由此,“干得好不如有一个好父(母)亲”、“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的观念在高校甚至社会上广泛流传。
2)一些大学生人为增大了挫折感,进而导致抑郁心理。年轻气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在一封封投递出去的个人简历石沉大海之后,他
(3)一些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多数高校毕业生因求职过程中的挫折经历和目前就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自信地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要求,而是自卑地认为己不如人,零薪酬现象即是例证。结果导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与许多适当的机会失之交臂。
4)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浮躁、盲从,缺乏方向感。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生存环
2.大学生个体在需求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导致其心理的不平衡状态
1)自傲、自负导致名牌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一些名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倾向于人才济济、竞
(2)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因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因缺乏实践经验,短时间内又得不到适当的帮助,一些大学生不知如何将个体需求与自身能力进行良性对接,于是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反映在单位选择上,一些大学生不考虑专业的相关性,见聘书就签,这为以后工作与个人愿望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3)盲目攀比、恶性妒忌导致部分大学生求职时错失良机。我国高校教育注重通识、通
(4)错误归因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逃避抵触行为。一些大学生在择业受挫时,不是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择业标准有点高、面试时有点紧张等主观因素,往往把原因归结为一些客观因素,如自己所上的学校名气不大、自己在大学里没有遇到名师、目前社会风气太差、自己家是
三、调适与对策
1.调适
(1)确立积极的自我意象,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走入创富人生。自我意象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是在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个体的自我信念一般都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心理学家马尔慈说,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机制运行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那么
个体最初的自我意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处于被动状态,它是可以改变的。因为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再加上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的帮助,个体有能力改变认知,重塑自我。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果遭遇挫折、失去信心,可以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书籍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原有的自我意象进行剖析和重塑,进而确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2)积极寻求有效的社会资源,获取多层面、多渠道的就业帮助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