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恶论之比较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摘要】:人性究竟是善?是恶?自西周初年人性观念的萌发,直至今日,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从未中断过并且还多次出现发展的高峰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人性问题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儒、道、墨、法等皆提出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看法。而儒家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性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孟荀对人性概念的界定,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以及修身之方法等的比较,来认识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异同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理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尽管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看到了善恶的并肩而存。孟子强调性善的一面,是立足于他的仁政理想;荀子强调性恶的一面,是立足于现实人心的状况。
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仁”成为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孟子重于心,荀子重于学。孟子主张扩充本性,主张养气,重视发挥本心的作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的功能。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造本性,主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努力的结合。
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二者都不约而同地重视教育对修养人性的作用。孟子不但要求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还十分重视教师教育的重要性。荀子更是把“师”“法”作为他修身的重要因素。他们各自提出的人性论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自己的政治学说提供理论依据。他们以各自的人性论为基础,都提出了救治社会的药方。正所谓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他们对人性分别做出了善与恶的判断,并进而提供了仁政与礼治的药方。尽管二人的观点截然相反,但都成功地做了论证。《》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192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83页。《》《》孟子和荀子都是继孔子之后最主要的儒家学说继承者和发扬者。然而他们却在相同的学说基础上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人性说。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因此《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写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荀子则恰恰相反,他在《荀子·性恶》中说道,“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不过虽然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但是这两种理论中,除了对人性的侧重点不同之外,更多的是根本上的一致性。 首先,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根本都是儒家“仁”的思想。 荀孟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很具体,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这是因为孟子处于战国早期,诸侯攻伐虽然已经不再是出于道义,但是仍然有浓重的贵族作风,道德并没有完全败坏。因此孟子推行性善论,希望诸侯发扬本性善良的一面,推行仁政,发扬儒家仁的思想。而荀子生于战国末期,诸侯为了贪欲肆意发动战争,攻伐完全出于占有人口土地。因此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希望改变人类“恶”的本性,从而推行仁政。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是荀孟二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实现儒家“仁”的思想的手段。 其次,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区别。 孟子虽然主张性善,但是他也不否定性恶。人性的善恶就像鱼和熊掌,皆我所欲也。如果说道义是善,那么为了求生而出卖道义就是恶,这两点是共存的只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地理试卷(一)课件.pptx VIP
- 关于烹饪的策划书3.pptx
- 广州市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文本+图纸).pdf VIP
- WALL·E《机器人总动员(2008)》完整中英文对照剧本.pdf VIP
- LDT 99.13-2008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市政工程-维修养护工程.docx
- 实验报告之spss频数分析.docx VIP
-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可打印).docx
-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整理版).doc
- 某小区高楼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设计.docx
- 教育智能化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影响培训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