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用案例分析.ppt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用案例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3、结果: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3、苏联的改革和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本课小结: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经济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基础达标 1.下图中的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  ) 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B 2、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C、重点放在重工业 D、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 D 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 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B A 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 相比(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6、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A B * *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同志们!请放心,我很会改革的,我的改革必将一鸣惊人! 赫鲁晓夫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课标要求】 1、概述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重点:概述“赫、勃和戈”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1894—1971) 轻轻的我走了,但我留下一个超级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2)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3)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契机,可能) 经济 农业: (突破口) 扩大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 垦荒和种植玉米 2、内容 原因:农业形势非常严峻,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经济 政治 农业: (突破口) 扩大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 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苏共二十大 秘密报告) 2、内容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斯大林巨照刊登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莫斯科红场 苏共二十大为何要批判斯大林? 全盘否定斯大林有何影响? 对斯否定-----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的错误,归结为其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的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政治改革的评价] 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 使个人崇拜死灰复燃。 经济 政治 农业: (突破口) 扩大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 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苏共二十大 秘密报告) 平反冤假错案 2、内容 收效甚微 积极: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4、评价: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②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④改革没有突破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