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浅析网络犯的防治对策2012926164821433
论文题目 浅析网络犯罪的防治对策
教学点名称: 中共紫阳县委党校
年 级: 2013春季
教 育 层 次: 大 专
专 业: 法学专业
学 号: 00000000000000
姓 名: 贾仕锐
目 录
开题报告...................................................1
参考文献....................................................3
摘要…………………………………………………………………………4
关键词……………………………………………………………………..4
引言........................................................4
一、简析网络犯罪...........................................4??二、技术对策................................................6
三、社会对策................................................6
四、法律对策................................................8
参考文献....................................................11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浅析网络犯罪的防治对策
学员姓名: 贾仕锐
教育层次 : 专 科
专业: 法学
学号:00000000000
指导教师:
1.选题目的和意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止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6.32亿,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加入这个行列,这也使得“网民们的声音”更多更深入得
参与现实的社会活动中来。在由上亿参与者组成的网络环境中,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经过互联网来公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其中不少观点和意见疾速扩散并形成网上言论,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正由于我国网民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使得这些言论和观点的传播的范围广。
然而,我国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权利义务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几乎处于无监管状态,这就使得我国的网络环境如同发酵罐一般,某些
违法、侵害人权的言论大肆传播,污染网络环境,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个别青少年,意志薄弱,毁了人生。所以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的现状,如果放任自流的话,必将造成很多出轨的惨剧。
从法律的角度上,通过言论的问责机制来限制约束参与者,从而形成一个言论负责、井然有序、和谐健康、谨慎诚实的网络环境。
2.主要研究内容(含论文提纲):
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的背景和意义出发,构建一个虚拟非实名的言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讨论参与者权利和义务。通过对网络言论主体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方式的研究,以此来分析网络活动各类主体活动,希望从中提出针对不同的主体采取的不同监督保护措施手段,以此来达到文首所说的选题意义和目的。以下为论文提纲:
简析网络犯罪
二、技术对策
三、社会对策
四、法律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海立:《浅议网络名誉权的保护》、《科技资讯》2005年
第25期。
【2】魏景霞:《网络舆论要靠传统媒体引导吗?》,
《新闻和传播研究》2011年1月。
【3】关梅:《网络传媒中公众舆论地位的提升及问题分析》,
《东南论坛》2010年第九期。
【5】吴星、高海荣:《国际互联网上的名誉侵权及其侵权责任主体》,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张力:《论互联网上的人格与人格权》,
《理论月刊》2005年第1期。
【8】刘瑞霓:《关于网络名誉权的几个问题》,
《科技与法律》2000年第4期。
【9】毛德胜:《网络公众舆论的特征分析》,
《青年文学家》2000年第19期。
【10】徐玉芳:《人肉搜索与公众舆论监督》,
《当代传播》2011年第01期。
【11】张新宝:《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及其民事救济方式探讨》,
《法商研究》1997 年第6 期。
【12】王利明等编著:《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