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第一节蛔虫病.pptVIP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儿科学 第九章 寄生虫病 第一节 蛔虫病 [概述] 一、定义: 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 蛔虫又称长虫,古字“蛕”、“蚘”亦通“蛔”。成虫寄生小肠,劫夺水谷精微,妨碍正常的消化吸收,严重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二、发病情况: 1、季节: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2、年龄:多见于3~10岁的儿童。 [概述] 二、发病情况: 3、特点: ①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与粪便污染和卫生习惯不良有关。 ②小儿脾胃薄弱,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故感染率高于成人。 ③蛔虫寄生肠道可有不同表现,轻者可无症状,或脐周疼痛; ④重者可出现并发症,以蛔厥证、虫瘕证多见,应积极救治。 ⑤蛔虫病的发生,主要是吞入了感染性蛔虫卵所致。 ⑥小儿缺乏卫生常识,双手易接触不洁之物,又喜吮手指,以手抓取食物,或食用未洗尽的生冷瓜果,或饮用不洁之水,以致食入虫卵,进入胃肠,形成蛔虫病。 ⑦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积湿成热或素体脾胃虚弱,可为蛔虫滋生创造有利条件。 [病因病机] 现代研究表明,误食感染性蛔虫卵进入小肠,胚蚴破壳而出后,经血管移行于肝、心、肺,再经咽喉吞下,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肠道,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病因病机示意图] 饮 食 不 洁 →胃肠 → 湿热内生→肠蛔虫症 (感染性虫卵) 虫窜入胆→蛔 厥 证 (胆道蛔虫症) 蛔聚成团→肠蛔虫症 (蛔虫性肠梗阻)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⑴可有吐蛔、排蛔史。 ⑵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食欲异常,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斑。 ⑶合并蛔厥、虫瘕,可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瘕(假-指腹部有结块的病。) 蛔厥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 虫瘕者,腹部扪及虫团,按之柔软,大便不通。 ⑷大便病原学检查:直接涂片法或厚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粪便中蛔虫卵,即可确诊。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以六腑辨证为纲。) 肠虫证最为多见,虫踞肠腑,多为实证,以发作性脐周腹痛为主要症状。 蛔厥证,蛔虫入膈,窜入胆腑,腹痛在剑突下、右上腹,呈阵发性剧烈绞痛,痛时肢冷汗出,多有呕吐,可呕吐胆汁和蛔虫。 虫瘕者,虫团聚结肠腑,腹部剧痛不止,阵发性加重,腹部可扪到条索状或团状包块,伴有剧烈呕吐,大便多不通。 [辨证论治] 2.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具体应用,当视患儿体质强弱区别对待。 体壮者,当先驱虫,后调脾胃; 体弱者,驱虫扶正并举; 体虚甚者,应先调理脾胃,继而驱虫。 病情较重,腹痛剧烈,或出现蛔厥、虫瘕等并发症者,根据蛔“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性,先予酸、辛、苦等药味,以安蛔止痛,待急症缓解,再择机驱虫。 本病腹痛,可配合外治、针灸、推拿等法。 并发症严重,服药治疗不能缓解,应手术治疗。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1)肠虫证 (2)蛔厥证 (3)虫瘕证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⑴肠虫证:脐腹疼痛,乍作乍止;不思食或嗜异食;大便不调,或泻或秘,或便下蛔虫; 面色多黄滞,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夜寐齘齿。 腹部扪及条索状物,时聚时散,形体消瘦,肚腹胀大,青筋显露。 舌苔花剥,舌尖红赤,脉弦滑。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方药:使君子散加减。 常用使君子、芜荑、苦楝皮杀虫驱蛔,调理脾胃; 槟榔杀虫下虫;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腹痛明显加川楝子、玄胡索、木香行气止痛; 虫积日久,脾虚胃热,用肥儿丸杀虫消积,调理脾胃,缓以收功。 发热咳嗽,哮喘属蛔虫蚴虫移行症者,按咳喘论治,并予驱虫。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1)肠虫证:本证为蛔虫病最常见证型。 患儿多有饮食卫生习惯不良史,以脐腹疼痛,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检见蛔虫卵为特征。 湿热内蕴,面部常见白斑,睡眠不宁,齘齿; 脾胃虚弱,见不同程度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若反复染虫,迁延不愈,形体消瘦,肚腹胀大,可发展成“蛔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