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12007通过营养管理提高后备母猪生命期繁殖性能.docVIP

YZ12007通过营养管理提高后备母猪生命期繁殖性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YZ12007通过营养管理提高后备母猪生命期繁殖性能

通过营养管理提高后备母猪生命期繁殖性能- 要脂肪还是要体型?作者:Pinder Gill,肉品与畜牧委员会,P.O. Box 44, Winterhill House, Snowdon Drive, Milton Keynes, UK, MK6 1AX,E-mail: pinder_gill@mlc.org.uk - 本文发表于2007年伦敦养猪大会。 摘要繁殖障碍和腿病造成许多母猪过早淘汰,长期以来这都是限制母猪发挥出最佳生产潜力的主要问题。在许多猪场,母猪生命期活产仔数通常为30至40头,只有极个别的母猪的生产潜力能充分发挥出来,生命期产仔数达到60头以上。目前后备母猪的饲喂管理策略仍然把重点放在增加体重上,让青年母猪初配时越肥越好,以便延长母猪的生产寿命。针对这种策略,我们查阅了科研文献,包括采用现代瘦肉型种猪进行的关于后备母猪和年轻母猪高营养水平催肥的长期效果的各种研究。我们建议,后备母猪饲喂管理策略应该在全局的高度上制定,其重点应该从简单催肥转向体型适中,后备、青年母猪的饲喂应该以保持最佳体况以及四肢健康为目标。对于现代的瘦肉型猪来说,体况的改变很大程度由瘦肉的增减造成,而与脂肪沉积量的变化关系较小。延长母猪使用寿命的措施包括避免母猪初配前增重过快;提供垫料保障母猪肢蹄健康发育(第一胎和第二胎因腿病被淘汰的母猪比例高达16至17%);通过营养和饲喂程序让母猪的体况评分(BCS)在初配和分娩时达到3分;泌乳期降低母猪体重损失;并在下一个妊娠期中提高年轻母猪的体况,让它在下次分娩时体况评分仍然达到3分。 母猪过早淘汰 在许多商业性猪场当中,母猪的生命期断奶仔数远远低于60至70头的最佳水平,40%至50%的母猪第三、四胎之前就被淘汰了,从而生命期断奶仔猪数只有30至40头。在淘汰母猪总数当中,青年母猪、头胎母猪和二胎母猪所占的比例可能会高达45%,这就造成猪群年龄比例偏低,这样管理费用和生产费用都很高,而且因为非生产天数偏高,还会进一步提高成本。最近在英国猪场中进行的一项关于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还显示,外购后备母猪是疾病传播的一项重要因素。 母猪生产寿命是影响猪场利润的重要因素,母猪过早淘汰造成的损失占猪场收入的比例可高达16%。要想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延长母猪的生产寿命,因为胎次越高,每头购入母猪的静现值就越高。对于一般的猪场来说,都可以通过降低母猪早期死淘率来提高利润率。尤其是当外购后备母猪成本高,每窝猪以及每头淘汰母猪创造的净收入较低、母猪生产性能较差的情况下,延长母猪生产寿命的需求更加迫切(Rodriguez-Zas等人,2006;Lacy等人,2007)。 丹麦已经把第一胎母猪在种猪群中留到第二胎配种的存留率为一项指示生产寿命的性状,纳入到国家育种计划当中。目前按4年取平均值来算,生产寿命方面的遗传进展为每年0.82%,而这方面每1%的遗传进展,意味着每出栏一头生猪可多创造0.85丹麦克朗(0.616元人民币)的利润(Danske Slagterier, 2006)。 猪场记录和调查数据显示,母猪淘汰的原因在不同猪场、不同历史时期之间是一致的(表 1), 最主要的原因是繁殖障碍,其次是生产性能差、健康水平低以及运动功能障碍。 按胎次对淘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轻母猪淘汰的原因主要是繁殖障碍和瘸腿,二者在第一胎淘汰母猪中占的比例分别为42%和17%,在第二胎中为35%和16%。由于商业性种猪场里年轻母猪的比例大,容易出现繁殖障碍、拉长非生产天数,因此要想提高母猪的生命期生产性能,就只能从降低后备母猪、头胎母猪和二胎母猪淘汰率着手。 当前的推荐 如果确保后备母猪初配时生理上足够成熟,并且身体沉积了足够的瘦肉和脂肪,就可以在后面若干个胎次当中维持良好的繁殖性能。当前的营养标准以及后备母猪初配日龄、体重与肥瘦程度方面的目标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制定的。例如,Close(2003)建议后备母猪应该在第2或第3个情期进行初配,此时母猪处于220至230日龄之间,体重为130至140kg,最后肋骨处(P2)背膘厚16至20mm。Whittemore(1998)更进一步强调了后备母猪初配时脂肪储备的重要性,建议此阶段P2背膘厚应达到18mm以上(17%体液)。要想在今后的繁殖周期中实现最佳的受胎率与生产寿命,初配日龄应选在220天,初配体重应在130kg左右。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在制定营养策略时需要考虑几个方面,包括降低日粮蛋白水平以便限制瘦肉增重、增加脂肪增重,限制采食量以便降低增重而达到生理成熟。养猪业者、兽医和猪营养专家对后备母猪初配日龄、体重和脂肪沉积程度方面的标准都很了解。问题是这些标准能够执行到什么程度,对多少头母猪进行了称重,测量了脂肪沉积程度。正如Foxcroft等人(20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