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生理学特点: 金黄地鼠妊娠期14-17天,是妊娠期最短的哺乳动物 地鼠对皮肤移植反应很特殊,同一封闭群的个体间的皮肤移植均可成活,并能长期生存下来,而不同种群间的移植100%被排斥,颊囊缺少组织相溶性反应可进行肿瘤移植。 金黄地鼠染色体22对,中国地鼠染色体11对,而且X型与人体的染色体形态相似,Y染色体形态独特。 (二)地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金黄地鼠的应用 (1)肿瘤移植、筛选、诱发和治疗等研究 (2)生理学研究 (3)营养学研究 (4)传染病学研究 (5)牙科研究 2、中国地鼠的应用 (1)遗传学研究 (2)糖尿病研究 (3)组织培养研究 (4)传染病学研究 二、长爪沙鼠 (一)生物学特性 1、一般特点:每天的排尿量少,只有几滴,粪便干燥。长爪沙鼠有一个重要的行为学特征,易陷于催眠状态,有类似人的自发性癫痫,突然放入宽敞场地或握在手中常发生癫痫。 2、解剖学特点:重要解剖特征:脑底动脉环后交通枝缺损,没有连接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底动脉系统的后交通动脉,不能构成完整的Willis动脉环。如进行单侧颈动脉结扎常发生脑梗塞,是研究人类脑血管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的理想模型。 3、生理生化特点:长爪沙鼠血清胆固醇水平受饲料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显著,尽管沙鼠能忍受动脉粥样硬化,但胆固醇饮食可导致肝脂沉积和胆结石。 (二)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病毒研究 2、细菌学研究 3、寄生虫学研究 4、内分泌学研究 5、代谢病研究 6、脑神经病研究 7、肿瘤研究 8、其它研究 三、鼠兔:鼠兔品系中的高原鼠兔的红细胞计数明显高于人类、家兔等动物,它对氧的利用率较大鼠高60%左右,所以它可以作为高山生理和低压特征研究的良好模型。 雌鼠兔中可发生肾小球肾炎,能作为自身免疫疾病动物模型。对天然类镇痛药(吗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四、树鼩 :目前树鼩的分类地位有三种意见:①归入灵长类;②仍属食虫目;③处于食虫目与灵长目中间地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攀缘目。 树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甲型肝炎的研究 2、乙型肝炎的研究 3、肿瘤的研究 4、实验性胆结石形成试验 5、病毒的研究 6、自发性肿瘤的研究 五、旱獭:俗称土拔鼠,属于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动物。 1、1978年,Summers等发现美洲东部的旱獭体内带有类似乙型肝炎病毒的土拔鼠肝炎病毒(WHV),被感染的旱獭可发生急性肝炎。因此旱獭是人类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2、可发生许多人类常患的营养性内科疾病,如肥胖、血管病及肿瘤等疾病,能作为这些疾病的动物模型。 3、血浆中能分离出一种冬眠诱导物,可用它进行冬眠试验。 斑马鱼(zebra fish) 斑马鱼又名蓝条鱼、花条鱼 、蓝斑马鱼、印度鱼、印度 斑马鱼,鲤科属,原产南亚 印度,分布于缅甸、孟加拉 、新加坡等地。 性情温和,小巧玲珑,几乎终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游动 体长4~6厘米。呈纺锤形。背部橄榄色,体侧从鳃盖后 直伸到尾未有数条银蓝色纵纹,臀鳍部也有与体色相似的纵纹,尾鳍长而呈叉形。雄鱼:柠檬色纵纹;雌鱼的蓝色纵纹加银灰 色纵纹。 喜在上层水域活动觅食,对饵料不挑剔,各种鱼虫及人工饲料均棵投喂。 卵生鱼类,4月龄性成熟,5月龄鱼繁殖。繁殖周期约7天,一年可连续繁殖6—7次,且产卵量高。 斑马鱼的神经中枢系统、内脏器官、血液以及视觉系统,在基因水平上87%与人类同源,早期发育与人类极为相似,已成为研究相关疾病基因的最佳模式生物。 斑马鱼胚胎发育是全透明的,可以全程观察和研究其心脏发育及血液流动状况。借助显微镜,甚至可看到每个心肌细胞和血液细胞 神经系统疾病:斑马鱼通体透明,眼睛大小占到大脑体积的二分之一以上,成鱼昼夜节律明显,对光反应强烈,因此斑马鱼在视觉领域应用的优势十分明显. 斑马鱼的嗅觉、听觉器官都在体表可见,可以很容易地用行为学实验手段对嗅觉和听觉功能进行检测 肿瘤:可以自发产生肿瘤;肿瘤血管的生成模型 胚胎发育: 先天性心脏疾病: 免疫疾病模型和感染疾病模型:免疫系统完备, 毒理学研究:评价外源化学物质毒性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