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的文章時代特征浅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稻草人》的文章時代特征浅析

叶圣陶《稻草人》的文章时代特征浅析 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吴燕婷 070112062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叶圣陶的稻草人 鲍姆的稻草人 被拯救 拯救 软弱、妥协 勇敢、征服 失意、失败 得志、成功 仁爱 智慧 两个稻草人的形象差异反映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不同:西方文化具有个人本位主义特征,崇尚科学理性,以及改造新大陆的殖民意识;中国文化则更认可为人民献身的集体主义英雄,崇尚人本主义文化,控诉极权。而两个稻草人的形象的文化内涵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差异,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作者不同的文化和伦理选择。无论文化还是伦理,决定取舍的又都是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原型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它们把孤立的作品相互联结起来;原型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尽管稻草人在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语境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反映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立场,但是稻草人作为一种原型艺术,是各个民族心理的凝结物,在各种文化场景中被反复使用,释放并传递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二、而在童话的语言方面,《稻草人》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叙事文本通常由两种形式组成,一般称为“叙述语”与“转述语”。后者由人物发出但由叙述者直接或间接引入文本,只须表现人物性格;而前者除此之外,还要联结故事情节,填补叙事空白等,这从文中的描写和议论等内容即可看出。作为童话文本,“叙述语”与“转述语”在文中所占比例的不同,直接影响审美性的强弱。因为这个发出与权威话语者(成人作者)不同声音的“他者”,多是儿童,甚至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物体(它们模仿的也是儿童或成人的语言),其语言特点尤其与众不同。成人可通过叙述语直接传达思想,儿童则更易通过人物形象的转述语进入文本,从而唤起他们对自身幼者身份的认同。如何分配叙述语和转述语在文中的比例,成为作者与读者能否沟通的关键所在。哲学家马修斯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而哲学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活动。(注:(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陈国容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1页。)他们对世界及生命最原始、执著的追问使自己的语言产生了隐喻,而作品体现儿童语言隐喻特色的最好方式是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也体现在成人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极力提倡小说的对话性,他认为在语言上作者与主人公、读者、叙事人同样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叙述人通过自身体现着作者的意向”,“作者的思想渗透到他人语言里,隐匿其中;他并不与他人思想发生冲突,而是尾随其后,保持他人思想的走向”。(注:(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6页。)否则,作者思想通过叙述人完全控制人物思想语言,则成为独白,窒息了人物思想发展的可能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童话语言的本质。在童话中,若作者“独白”式的语言使叙述语所占比例过大,会导致成人意识的强行灌输,人物失去表现个性的可能,从而也失去儿童读者。因此,“对话”不仅是让人物有自己自由独立的思想、语言,而且更是成人作者欲与儿童处于平等地位所采取的一种姿态。这体现在童话语言表层特征上,即是重视“转述语”,让“他者”的声音显示出来,使儿童读者也在话语中认同自身的位置。叶圣陶的《稻草人》诞生于上个世纪水深火热的20年代,叙事话语自然打上时代的烙印。这篇童话中的“转述语”明显少于“叙述语”,除几小段孩子与母亲的对话,跳河女人的自白,鲫鱼的话和稻草人自己的心理对话外,都是叙述人代表作者议论、描绘、评判。《稻草人》的叙述语占据作品的大多数篇幅导致叙事主体控制权大,而且作者自身思想倾向也显露得更多,以至仅有的几处人物语言显不出作为童话的特色。作为拟人形象存在的稻草人的多处心理独白也是如此,“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啊!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救那个捕你的妇女和她的孩子,还有你、妇人、孩子以外的一切受苦受难的。……”这些话语使整个作品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气氛。正如巴赫金所分析的独白型作品,人物意识完全从属作者的意识,整个“叙述流”只表现一种声音。而这里“他人语言”也丢失了自己的本来性格。代表作者观点的叙述语太多,带来的叙述语与转述语的成人化,尤其是“他者”声音的丢失,使得主人公“稻草人”被很多评论家分析为“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再来看郑渊洁的早期童话《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在童话审美性刚刚复归的新时期,教育的痕迹依然较重,但郑渊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还了童话语言的本来面目。这篇童话的转述语多于叙述语,

文档评论(0)

stz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