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与体细胞变异绪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植物体细胞变异定义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指植物外植体经组织、细胞培养的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表现于再生植株中的变异。 已经观察到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农作物有甘蔗、香蕉、马铃薯、小麦、水稻、水晶掌等上百种。 *自然界生物突变现象 *自然界生物突变现象 *自然界生物突变现象 *自然界生物突变现象 1.1离体变异特点 普遍性: 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不限于某些植物,也不限于某些器官,变异所涉及的性状也相当广泛。 植物组织培养可导致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而且某些变异能够遗传下去。 局限性: 从表型上看,体细胞变异主要是植株形态(株高、叶形、叶色等)、生长势、育性、某些抗性等性状的变异。 从生理生化特性上看,容易出现同功酶谱、次生代谢的消长等变异。 嵌合性:指同一有机体中同时存在有遗传组成不同的细胞。 必须分离培养才能纯化。 离体再生植株的表型变异频率 离体培养变异的影响因素 供体植物 遗传背景 倍性水平,二倍体比单倍体稳定 基因型 生理状态 来源于茎尖的愈伤组织的DNA含量及染色体数的稳定性好于来源于薄壁细胞的 继代培养的次数 培养基及培养方式 1.2 来 源 自发无性系变异 诱导无性系变异 培养基的选择:MS培养基或B5培养基,做一些定性或者定量的变动。激素的作用。 外植体的选择:突变的频率不同(分化程度较高变异少)。 1.2 来源 诱变培养:筛选符合目的要求的突变体 诱变因素主要有两类: 物理诱变:各种射线; 化学诱变:甲基磺酸乙酯(MMS),乙基磺酸乙酯(EMS) 激素 它们在育种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物理诱变 物理诱变因素:紫外线、x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中子、质子等. 物理诱变的处理方法:外照射、内照射、重复照 化学诱变 化学诱变因素: 碱基类似物:如5-溴脱氧尿嘧啶是T的类似物;2-氨基嘌呤是嘌呤的类似物。 烷化剂:使碱基烷化,导致碱基错配。EMS,MMS。 化学诱变 能结合到DNA中的化合物 :引起DNA分子遗传密码的阅读顺序发生改变。 主要方法:浸渍法、滴液法、注射法、涂抹法、施入法和熏蒸法等。 1.3 遗传学基础 具体表现在 :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 基因突变; 碱基修饰(表观遗传变异); 基因扩增或丢失(转座效应); 基因重排(转座效应) ; 转座子的激活; 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 植物的繁殖世代及品种差异 外植体来源 愈伤组织继代次数 培养基成分:激素 培养过程中理化因素 植株再生方式 遗传变异检测方法 染色体计数 同工酶 蛋白质电泳 分子标记(AFLP,SSR, ISSR, RAPD, SSAP etc) 2.3.2.3. Recombinative—Repair 是一种复制后修复,必须依赖重组的过程,原DNA损伤可能永远存在于子代细胞并遗传下去,也可能被其他机制修复。 当复制进行到损伤处时,发生短时间的停顿,然后越过损伤处,又以一种未知的机制起始DNA复制,这样在子链上就会产生一个缺口。 另一条DNA互补链则正常完成复制形成双链。 2.3.2.3. Recombinative—Repair 两条新链间发生重组,带有缺口的子链以正常互补母链为模板完成修复,而带损伤的母链则与一条正常的子链配对。 经若干代后,即使母链上的DNA损伤仍存在,在后代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少,对表型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就好像已经修复正常。 3.1 转座子的概念 是染色体上的一段DNA序列,它作为一个可以分离但不交换的单元,能从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 两端具有重复序列,中间有转位酶基因等序列;转位通过转座子两端的DNA序列和宿主DNA的一段序列发生重组而实现的。 转座子复制或不复制。 生物突变的主要来源。 3.2. 转座子类别 自主因子(autonomous elements):带有一对终端IR序列和一个转座酶基因的DNA转座子,具备了催化自身转化的所有条件。 非自主因子(nonautonomous elements):仅有IR,是前者缺失所造成,这种缺失导致转座酶的(transposase)缺乏。 反转录转座子 剪切转位 可以直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 特点:两端有约20nt的IR,特异的转位酶附着于此而使转座子切离下来,整合到另一个染色体上。 切离后留下的缺口被衔接,序列变动而产生突变。Tn5, Tn7, Tn10. 反转录转位(Ty1, Ty3) 酵母的Ty1因子(Ty1 element)。 1)转录成5,000 nt的RNA; 2)该转录本编码反转录酶,合成双链DNA; 3)通过整合酶(integrase)整合到染色体。 整个过程与反转录病毒的早期感染非常相似。 复制转位 转座子不切离,而是在两端交错地产生2个nick; 在接受点上也产生距离接近的2个nick; 4个断头发生

文档评论(0)

ss558633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