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西南红柳泉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控砂特征.docVIP

柴西南红柳泉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控砂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西南红柳泉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控砂特征.doc

柴西南红柳泉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控砂特征   摘要:浅水三角洲发育的骨架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储集体。运用古构造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红柳泉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13)沉积时期内的古地形、古气候及古水体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砂体分布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红柳泉地区在E13沉积时期具有盆浅湖阔的古构造背景,地形坡度相对较小,古水深一般小于10 m,水体动荡,湖平面变化相当频繁,物源充足,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的古沉积环境;浅水三角洲的砂体受挠曲坡折带和湖岸线的联合控制;红柳泉断层活动引起的挠曲坡折带形成低幅度的隆起区,控制了古水流的分叉改道;湖岸线是水上和水下环境的分界线,在平面上控制了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在纵向上响应于相对湖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可形成多个储盖组合,配合湖岸线对砂体物性的影响可形成封堵性能良好的成岩砂岩体圈闭。   关键词:浅水三角洲;坡折带;湖岸线;古构造恢复;下干柴沟组;红柳泉地区;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P618.13;TE122.2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浅水三角洲是发育于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湖盆中的一类三角洲,其整体岩性较细,成熟度中等,以牵引流特征为主,具有丰富的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生物扰动强烈;发育的骨架砂体主要为分流河道,薄而广泛,具有纵横叠置的特点,可以成为岩性油气藏的主力砂体[13]。近年来,对松辽[46]、鄂尔多斯[78]、四川[9]和渤海湾[10]等含油气盆地中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发现,此类三角洲沉积的油气资源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尽管如此,浅水三角洲发育的背景、动力机制和沉积相带组合所受到的控制因素较多,特别是在浅水三角洲形成与盆地构造演化耦合关系、浅水三角洲形成时古水深的界定和河口砂坝发育程度等一些问题上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争议[4]。   古构造恢复技术一直以来就广泛用于对沉积盆地的古构造演化及古地貌恢复。常用的恢复方法有宝塔图法、平衡剖面法、厚度图法、地震属性恢复古构造法和同一变形体古构造法等[11]。对局部构造单元进行高精度的古构造恢复不仅能获取沉积古构造背景,而且还能够通过恢复古地貌以及结合沉积物源进行砂体展布的预测,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简称“柴西南”)下干柴沟组下段(E13)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沉积相[12]。其中,红柳泉地区主要发育了远源缓坡型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同时,红柳泉斜坡作为一个长期持久性发育的古斜坡带,紧临红狮生油凹陷,是寻找岩性油气藏十分有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岩性油藏勘探实践在红柳泉地区得到了充分运用,在老井复查和新井钻探的基础上,获得了阶段性的油气勘探成果。与此同时,张昌民等认为柴达木盆地新近系所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是浅水三角洲,并对尕斯地区新近系沉积进行了精细解剖,发现尕斯上盘发育连片分布砂体,而下盘发育局限分布砂体,分别属于浅水三角洲的连片分流砂坝和枝状分流河道[13]。尽管前人提出柴达木盆地主要含油层段具有浅水三角洲的特征,但是对柴西南特别是红柳泉油田发育浅水三角洲的科学论证还十分缺乏。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化验分析资料,对红柳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期的古地形、古气候及古水深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古环境及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为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地质概况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夹持于阿尔金山和昆仑山的夹角处,东北以XI号断裂为界,东抵东柴山,是一个新生代发育的前陆坳陷区,也是盆地的主要产油区[14]。根据柴西南的构造背景及断裂分布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昆北断隆带、尕斯—扎哈泉断褶带、英雄岭滑脱断褶带和中央坳陷区4个二级构造带,红柳泉地区位于柴西南靠近阿尔金山一侧尕斯—扎哈泉断褶带内,整体构造相对简单,北部发育七个泉断裂,走向北西西,倾向北东,南部发育红柳泉断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图1)。自下而上,红柳泉地区发育了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路乐河组(E1+2)、下干柴沟组(E13)、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新近系上干柴沟组(N1)、下油砂山组(N12)、上油砂山组(N22)、狮子沟组(N32)和第四系地层。研究区自古新世以来一直受到青藏高原隆升远程效应的影响,在自南向北挤压应力的构造背景下经历了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共两大构造变形期[1520],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挠曲坳陷阶段(E1+2—N1)、逆冲阶段(N12)、强烈逆冲阶段(N22—N32)和表层滑脱褶皱阶段(第四系)[21]。   Fig.1Structural Map of Hongliuquan Ar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