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靶標作用GSK-3抑制剂的设计与活性研究.docVIP

具有多靶標作用GSK-3抑制剂的设计与活性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具有多靶標作用GSK-3抑制剂的设计与活性研究

具有多靶标作用GSK-3抑制剂的设计与活性研究 王悦、刘伶、张文婷、姚建武,张丽娜,姜凤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武汉(430030) 摘要:目的:设计合成对β-分泌酶和GSK-3均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 验证利用药效图模型设计多靶点作用药物的可行性,设计活性强、副作用小的作用于AD的药物。方法: 在数据库中利用相应的药效图模型寻找具有活性的母体结构,并进行相应的结构修饰,合成设计的化合物并进行相关的活性测定。结论:设计的化合物对β-分泌酶和GSK-3等靶点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药效团模型;β-分泌酶抑制剂;GSK-3抑制剂;多靶点作用药物 鉴于早老性痴呆(AD)具有病程长、病因多、发病机制复杂的特点,设想如果能够对AD的形成过程中的多个步骤进行控制,将更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由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引起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处于AD产生的早期阶段。因此抑制Aβ的产生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能从根本上阻断AD的发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课题。目前,针对老年斑主要成分Aβ的清除, 对β-分泌酶、γ-分泌酶的抑制是主要靶点[1]; 减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GSK-3抑制剂是研究热点[2]。然而,单独对其中一种酶进行抑制,经常会同时影响该酶的其它底物,具有较大的不良反应。设想设计合成对两个靶点同时作用的抑制剂,在实际应用中可减少使用剂量,从而得到具有高效低毒的化合物。 按照药效团模型的概念,化合物如果能够符合药效团模型,就有可能具有相应的药理活性。以此类推如果该化合物同时符合两个以上的药效团模型,则有可能同时作用于两个以上的靶点,从而提高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理活性,降低毒副作用。 以多种已报道的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GSK-3抑制剂为训练集建立药效团模型。在此模型及已建立的γ-分泌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的基础上,对本实验室已设计合成的β-分泌酶抑制剂进行结构修饰,以期得到对GSK-3及β-分泌酶均具有较好抑制活性的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所设计的化合物进行合成并分析,纯度较高的化合物进行GSK-3抑制及γ-分泌酶抑制的药理实验。将药理实验结果返回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系统,验证药效团模型及设计的结果,为化合物的进一步筛选和改造打下基础。 1、多靶点作用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 1.1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根据β-分泌酶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在MDDR数据库中搜索出系列符合药效团模型的化合物,并对其中的化合物进行修饰和虚拟筛选;同时结合GSK-3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3]和GSK-3具有两大对称亚基的结构特征设计出一类结构对称的化合物,含芳香环来增加环芳香性,环上不同部位含取代基改善化合物的亲水/疏水性。设计出的化合物结构如下(图1),叠合结果见图2: 1c R= H 2c R= o-CH3 3c R= m-CH3 4c R= p-CH3 5c R= m-Cl 6c R= p-Cl 7c R= o-OCH3 8c R= p-OCH3 9c R= m-NO2 图1 所设计的化合物的结构 1.2 目标化合物活性的虚拟预测与类药性分析 设计的化合物利用β-分泌酶抑制剂和GSK-3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进行虚拟活性预测和类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设计的化合物对相应的靶点均具有一定的活性,其中对β-分泌酶的预测活性在nmol/L级别,对GSK-3的预测活性在μmol/L级别。同时化合物距符合利平斯规则[4],并且预测的极化表面积TPSA值为93.22,与90接近,说明化合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 1.3 合成 根据目标分子的对称结构的特点,利用双向合成(two-directional synthesis)法,以丁二酰基为对称中心,向两边进行双向合成(图2): 图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实验过程 熔点由X-5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温度未校正。UV:紫外光谱仪:756PC Spectrum(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IR:Spectrum One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 1H-NMR,13C-NMR:均采用Parian Mercury VX-300型核磁共振仪。 2.1. 丁二酰氯的合成 在装有回流冷凝管和HCl接收装置的的500ml的三颈瓶中依次加入丁二酸118g(1mol),无水氯化锌27.2g(0.2mol),氯化亚砜350ml(4.8mol),搅拌下加热回流反应10小时,反应完成后,搅拌下冷却至室温,得到灰黑色混悬液。水泵减压蒸馏。水泵表压为-0.082MPa,收取122-124℃馏分,得无色液体80.6g 2.2中间产物N-取代苯基甘氨酸乙酯的合成[5] 以N- 苯基甘氨酸乙酯(1b)的合成[40,41] 为例:向100ml三颈瓶中依次加入苯胺18.2ml(0.2mol), 氯乙酸乙酯21.4ml(0

文档评论(0)

yxn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