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岳学院中文系12级汉语言文学4班
刘幸华,学号《道德经·第24章》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道德经》从问世至今,一直备受推崇。其思想在当今社 会,依然有着不可磨灭 的作用,为人们提供精神归宿,但是人们对它的解读各有不同,不利于人们学习。本文拟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共20种,首先摘录出其中与第24章有关的研究内容,再逐一进行比较其同异、分析特点、归纳其演变轨迹,进而力图探寻更接近其本意的解读。
关键词:道德经 24章 研究
1、引言
《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言》或《道德真经》)自春秋时期问世以来,几千年中一直很受人们重视。一代一代的后人不停地对其进行研究、解读,或希望从中探索理性的源泉,或希望从中找寻精神的归宿。渐渐地,其思想融入了后人的血脉中,其词句镌刻在后人的筋骨上。汉代河上公是最早系统地对《道德经》进行研究的研究者之一,其依据自身的解读,在《老子章句》中分全书为24章。其中“企者不立”章,所表达的寓意是什么?对此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们进行了多种不同的解读。本文拟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共20种,首先摘录出其中与第24章有关的研究内容,再逐一进行比较其同异、分析特点、归纳其演变轨迹,进而力图探寻更接近其本意的解读。
2.《道德经》代表性研究中对第24章的解读
2.1河上公《老子章句》对第24章的解读
企者不立,企,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则不可久立身行道也。跨者不行,自以为贵而跨于人,众共蔽之,使不得行。自见者不明,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其所行以为应道,殊不知其形丑,操行之鄙。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蔽之,使不得彰明。
自伐者无功,所谓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也。自矜者不长。好自矜大者,不可以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赘,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日赋敛余禄食以为贪行。物或恶之。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有不畏恶之者。故有道者不处。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简评:
河上公《老子注》是东汉方术之士的解老之作,它吸取当时哲学的成果, 着重从实际出发,同时阐发做人之道。其思想多为后世道教继承发扬,唐时《传授经戒仪注诀》规定它为道教传授的主要经书之一。河上本通行于道教中,为道士广泛使用,不少道士解老都以它为底本。至今一些学者认为,河上注本有的地方胜过了王弼注本,保存不少精义,可与王注并行,取长补短。它对老子思想,汉代黄老思想和早期道教思想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版本学上也有其重要价值。
2.2海若本《道德经》对第24章的解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跂者不立。注:脚跟不着地,用脚尖站立是站不久的。跨者不行。注:开足大步行走是不自然的行路法,如此之行路法,必不能持久的。自见者不明。注:凡是以为自己聪明者,这样的人必未真明道理。自是者不彰。注:凡是以为自己所为才是对的,这样的人必不能光大。自伐者无公。注:凡是以为自己有功者,这样的人反而无功。自矜者不长。注:凡是自己夸能的人,这样的人必没有能力的。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注:所以按道理来说,吃饱了再强食,怎能食得下呢物或恶之。注:东西已够了,再多了也变成没用了。故有道者不处。注:所以有中道就行了,没有中道而太多反而不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