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煤化工 第七章煤直接液化 7.1概述 7.1.1直接液化 7.1.2间接液化 7.1.3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发展概况 1913年,德国人Bergius发明煤炭在高温高压下加氢能转化成液体油品 1931年,德国IG公司的煤直接液化厂投入运转,生产能力为产油10万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有12家生产厂,总生产能力423万吨/年 40年代,日本、英国、美国也有试验装置 二战期间德国的煤直接液化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1949年,美国矿业局建立了煤炭处理量为50~60吨/天中试装置 1952年,美国矿业局制定了煤炭液化的发展计划,规划建设2座煤直接液化厂 联合碳化物公司从1935年开始就研究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到五十年代初发展到300吨/天的试验规模,试图生产各种芳香烃类化学品 1960年,成立了煤炭研究办公室(OCR)一直支持一些公司和研究机构从事以气化、液化为重点的煤炭加工利用的研究 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以后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新发展 美国的能源独立计划和洁净煤计划 日本的阳光计划 德国和欧洲 前苏联 各国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开发情况表 国内煤液化的历史 五十年代: 抚顺石油三厂煤焦油加氢 锦州石油六厂合成油装置 煤低温热解计划 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 建立试验装置、评价和优选中国煤种、工艺条件试 验、液化油提质加工、催化剂研究 1997年至今: 三个液化厂可行性研究:神华、黑龙江、云南 神华示范工程 863项目:催化剂、工艺 7.2 煤炭直接液化基本原理 煤直接液化基本过程 7.2.2煤加氢液化中的主要反应 7.2.2.1煤的热解 煤达到开始热解温度,最弱的键开始裂解。随着温度升高,较温度的键相继断开,热解速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加快。对于褐煤和烟煤,焦油和煤气析出速度最快或胶质体生成量最大的温度范围在400~450℃,与煤加氢液化的适宜温度基本一致。 热解是液化加氢的先决条件 美国Lewiston Stockton 烟煤镜质组的分子结构 7.2.2.2供氢反应 7.2.2.3脱杂原子反应 1)脱氧反应 含氧官能团(-COOH,-OH,-CO和醌基),醚键和杂环。 2)脱硫反应 脱硫反应与上述脱氧反应相似。由于硫的负电性弱,所以脱硫反应更容易进行。硫醚键和巰基(一SH)很容易脱除,以杂环形式存在的硫在加氢条件下亦不难破坏。 3)脱氮反应 脱氮反应非常困难,在轻度加氢反应中氮含量几乎不变 4)结焦反应 多环芳烃在高温下有自发缩聚成焦的倾向 在煤加氢液化中结焦反应一个不希望发生的反应。发生结焦反应,轻则使催化剂表面积炭,重则使反应器和管道结焦堵塞。采取以下措施可防止结焦: ①提高系统的氢分压; ②提高供氢溶剂的浓度; ③反应温度不要太高; ④降低循环油中沥青烯含量; ⑥缩短反应时间。 7.2.3煤加氢液化主要产物 7.2.4 煤直接液化反应机理 煤中一些弱键(模型化合物)的键能数据 7.2.5各产物产率定义 产率均以daf 煤为基准 氢耗率=氢气消耗量/ daf 煤 气产率=气体产生量/ daf 煤 水产率=生成水/ daf 煤 沥青烯产率=沥青烯产生量/ daf 煤 前沥青烯产率=前沥青烯产生量/ daf 煤 未反应率=THF不溶有机物/ daf 煤 转化率=1 -未反应率 油产率=转化率+氢耗率-气产率-水产率 -沥青烯产率-前沥青烯产率 蒸馏油收率=实际馏分油产量/ daf 煤 7.3德国煤直接液化工艺的发展 IG工艺由德国染料工业公司开发。过程分两段:第一段为糊相加氢,将煤转化为粗汽油和中油。 第二段是气相加氢,将第一段产物加工成商品油 1973年 “石油危机”后,联邦德国对煤液化技术的开发又重视起来。煤炭研究公司在政府资助下建成煤直接液化中试装置,将IG老工艺发展为新IG工艺。 新工艺主要有以下改进: ①固液分离不用离心过滤,而用闪蒸塔,生产能力大、效率高。若按老工艺建一个年产200×lO4吨油的工厂,需要200台离心机和40座干馏炉; ②循环油不但不含固休,还基本上排除了沥青烯。煤浆粘度大大降低。反应压力不需要70Mpa; ③闪蒸塔底流出的淤浆有流动性,可以用泵输送进德士古气化炉,气化制氢或供锅炉燃烧; ④煤糊相加氧和油的加氢精制一体化,油收率增加,质量提高。 7.4其它煤直接液化工艺及新技术 7.4.1溶剂精炼煤法 SRC-II是在I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流程和工艺条件与I法相近,不同点如下。 ①气液分离器底部流出的淤浆一部分循环用于制煤糊,另一部分进减压蒸馏塔。淤浆部分循环的好处:一是延长了煤及中间产物在反应器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