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茅盾的翻译理论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茅盾(1896 - 1981),原名沈德鸠,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浙江嘉兴桐乡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沈焕 王氏 沈恩培 高氏 陈世泽 沈永锡 陈爱珠 沈德鸿(茅盾) 翻译主将——茅盾 目录 生平事迹 翻译理论 作品赏析 茅盾亲笔信 1913年 考入北大预科 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1920年 正式介入文学圈 参加“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1920年 茅盾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崭露 头角 茅盾的小说创作进入爆发期 《子夜》 《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经上海逃亡日本,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虹》 写成小说《幻灭》,这是矛盾的第一篇小说 没有在文学上没有取得突破性成就 1928--1929 1933年前后 1927 1922--192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 茅盾生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的著作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级》《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矛盾诗词》 晚年的茅盾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致 最崇高的敬礼! 茅盾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一、初期(1916——1919) 二、中期(1919——1936) 三、后期(1936——1948) 初期(1916——1919) 体裁均为通俗读物、科幻小说之类,大部取材于英美旧杂志《我的杂志》和《儿童百科全书》之类的中学生读物,译文大都用文言,采用意译法。 茅盾说是“带着开玩笑的意味写的” 中期(1919——1936) 五四运动爆发后,茅盾开始专注于文学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正式走上了文学翻译的道路。 他翻译的第一篇小说是契科夫的短篇《在家里》这是茅盾的第一篇白话翻译小说。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尽可能终于原作” 中期翻译特点 ?以弱小民族及东方民族的文学作品为主。 “被迫害的民族的文学总是多表现残酷怨怒等病理的思想” “翻译家若果深恶自身所居的社会的腐败,人心的死寂,而想用外国文学作品来抗议,来刺激死的人心,也是极应该而有益的事” ?体材多样,内容丰富。 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包括小说、戏剧、论文、诗歌等,内容涉及二十多个国家和民族的五十多位作家的作品。 后期(1936——1948) 中国抗战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运动高涨。茅盾一生的最后一篇译作大概是西蒙诺夫的小说《蜡烛》。 直到全国解放,茅盾所介绍的外国文学仍不出于苏联作品而且解放后他就停止了翻译实践活动。 “当自己的民族解放事业尚在最艰苦阶段上奋斗的时候,对于表现了自己决定自己命运,创造出人类的地上乐园,而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拯救了人类命运,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苏联文学,自然不能不发生身后的兴趣。”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茅盾是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学翻译的要点在于传“神”。茅盾倡导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茅盾是最早提出“句调神韵”说的论者。这对文学一本的语言运用提出更高标准。语汇、语句和语段在构成文学作品的形貌的同时,也形成了作品特有的神韵。 “一篇文章如有简短的句调和音调单纯的字,则其神韵大都是古朴;句调长而挺,单字的音调也简短而响亮的,则其神韵大都属于雄壮。”(《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也就是说,语汇、语句在文章中,就像绘

文档评论(0)

w33888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