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牧野历史
教学目标:1、了解“牧野”的历史意义和具体位置。
2、了解“牧野之战”等历史事件。
教学内容:
一、名称意义:
牧野(古地名)是史上的一个地名,其地在今新乡市北部,包括新乡市所辖凤泉区、卫辉市、获嘉县等地。牧野原非专有名词,这里是相对于殷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而言的。从朝歌城由内向外,分别称作城、郭、郊、牧、野。《尔雅》:“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意思是说,在邑落(相当于今天的城市或城镇)的周围叫郊区,那里是人们耕种的地方;郊的外围叫牧,是放牧的地方;牧的外围叫野,是野兽出没的地方……我们所说的“牧野”一词不同于以牧字或以野字构成的其他名词,如牧放、牧童、田野,视野等等。它是一个专门用来表达牧野大战战场的专用名词。借用时尚的话说,它是新乡的专利。
二、历史事件:
殷朝忠臣比干、西周国师姜尚都出生于此地。
殷商末年,八百诸侯会同盟(其址在今获嘉县同盟山),助周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今有姜太公祠、比干庙、姜太公故里等遗存。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周武王伐纣时的牧野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古代战争,标志着殷商555年历史的终结。抛开政治的,军事的大话题不论,单是成语或典故就有长长的一串。比如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白鱼入舟、黄钺(chéng)白旄(máo)、赤鸟流屋、叩马阻谏、不食周粟、爱屋及乌、助纣为虐、百夫致师、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三、具体位置:
关于牧邑的具体位置,东汉的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里说得最为明白。他说:牧邑在“朝歌南七十里地”,“周武王与纣战于牧野”。汉代的70里,约合25公里,正是卫辉市区所在地。另外,还有唐朝的《括地志》,说今卫辉市原名陈城,周武王为了牧野决战,曾在那里陈兵布阵并筑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新乡市凤泉区和卫辉市之间的山彪曾出土大量文物,证实了历史上长期不能确定的地理位置就在此处。(其今修有牧野遗址博物馆。)
实践作业:查阅搜集“牧野之战”的有关详细资料(视频、故事等)
卫辉历史
教学目标:1、了解卫辉的由来
2、了解卫辉的历史演变
教学内容:
卫辉的前身是汲县,要想讲清楚卫辉地名的由来,首先必须搞清楚汲县的来历。根据《禹贡》的记载,汲地属于冀州,殷商后期,汲地属于殷牧野之地。周武王灭商以后,把殷商国都附近的土地划分为邶(bèi)、鄘(yōng)、卫三国,汲地属于鄘。汲作为地名,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春秋时期,就在今卫辉市区西南曲里村有一泉水流出,形成一条小河,沿河居民盛行汲水灌溉,故名该河汲水。汲水流经的第一个村落就叫汲。战国时期,这个地方被称为汲邑。可见,汲县是因水而得名的。
汲县正式设县是在西汉。汉高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在汲邑设立汲县,治所在今汲城村。到东汉顺帝年间,崔瑗任汲县令7年,筑城于汲城村。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设立汲郡,管辖汲、朝歌、共、林虑、获嘉、修武6县,郡治就在汲。
汲县自西汉设立以来,和其它地方一样,虽然经过多次分分合合,地名改换,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直使用汲作为地名,或为县,或为郡。一直到元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卫辉这一地名开始出现。
元世祖中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元政府把原来的卫州和辉州合并设路,取卫州和辉州的第一个字,称卫辉路,路的治所就在汲县。可见,卫辉是因为历史原因而得名的。既然卫辉是由卫州和辉州两个地名合并而来,那么,卫州和辉州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卫州设立于北魏武帝宣政元年,也就是公元578年,这一年设立卫州,汲县属卫州管辖。其间虽然也有小小变化,但基本状况未变,一直持续到元。辉州设立于金朝,金章宗贞佑三年,即1215年,升苏门县为辉州。元朝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设立卫辉路的。
明朝时期,卫辉路改为卫辉府,清承明制,仍为卫辉府,府治均在汲县。先后管辖汲县、胙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延津、浚县、滑县、封丘、考城11个县。
1948年11月,曾划汲县城关和城郊一部分村庄成立卫辉市,与汲县一起属于太行五专署,但这个卫辉市存在时间不长,1949年2月,就被撤掉,辖区复归汲县。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存在汲县,卫辉不复存在。直到1988年10月,撤销汲县,建立卫辉市。
1999年,卫辉市辖7个镇、9个乡:城关镇、后河镇、李源屯镇、太公泉镇、孙杏村镇、上乐村镇、唐庄镇、安都乡、大池山乡、狮豹头乡、顿坊店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