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 麻丽萍 HYPERLINK /content/060126000002/04/index.html?course_id=060126000002paper_id=04 \l # \o 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和心理评定量表等。 你在平时工作中常用的心理评估方法有哪些?  一、脑血管病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作用   急性脑血管病造成的大脑病损和躯体疾残,常常给个体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的全面康复,甚至引起新的病损。认识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评定,并依据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方法,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矫正适应不良行为,增强个体社会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减少残疾的发生,促进身心功能的康复。因此心理护理是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重要内容。   二、影响脑血管病患者心理活动的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都有可能由于直接对情绪等神经中枢造成损害,也可能因为脑血流改变,以及脑的内环境变化,导致神经元损伤、细胞坏死等影响人的心理功能,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异常。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应激性作用: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再发率高,恢复期长的特点。有相当多的患者残留各种功能障碍,常常造成患者终身残疾,影响生活、工作机能,因此脑血管病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应激性影响。 ????观点:人天生具有歪曲现实的倾向,造成问题的不是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判断和解释。  2、认知性改变: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的认知、情绪和生理、行为反应是统一的整体,是对内外环境各种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连续过程。 人天生具有歪曲现实的倾向,造成问题的不是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判断和解释。 患者患病后对病情变化的错误的认知评价,例如认为疾病无法治愈的、生存价值降低、成为家庭社会累赘等,是触发一系列消极情绪、生理和行为反应,导致不良后果的关键环节。   3、人格特征:人格特征与脑血管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患者 A 型行为类型明显高于正常人,脑血管病患者中 A 型行为类型是非 A 型行为类型的 3-4 倍,A 型行为类型常具有敌意、竞争和时间紧迫感等特征。脑血管患者的气质研究表明胆汁质和抑郁质也明显较多。脑血管患者的全面人格问卷调查一般呈现内向和高心理紧张状态。 人格和行为方式,既可作为脑血管病发病的基础,又可以改变脑血管病的过程和转归。   4、不良生活方式   脑血管病后缺乏适当锻炼和运动,社交孤立导致的生活单调,生活过度被动依赖、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行为)不仅是脑血管病再发的危险因素,影响脑血管病的转归,而且是患者产生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   5、紧张性生活事件   如果患者处于较密集的紧张性生活事件下,如失业、离婚、被盗、亲人死亡、炒股、晋升、环境变化等,那么出现各种异常心理活动的可能性明显较大。   6、家庭社会因素   脑血管病患者病后生活工作能力的降低已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果缺乏家人和社会的帮助,则会给患者的医疗和生活带来困难,从而造成患者伤心、绝望。   三、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   (一)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活动分期   跟所有患者一样,脑血管患者的心理活动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脑卒中发作期患者常常表现为恐惧、发怒、猜疑、悲观抑郁和社会隔离感等心理行为反应。疾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看到自己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就易产生无价值感和孤独感,甚至悲观厌世的心境;在治疗上采取抗拒态度,对生活没兴趣,烦燥、抑郁、缄默;也有的情感幼稚、脆弱,因小事哭泣、伤感,以及行为上的退化、依赖等。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 分期 时间 心理特点 否认期 立即 不承认患脑卒中,怀疑症状、体征 默认期 急性早期 淡漠、消极、有文饰现象、意志薄弱 焦虑期 急性后期 烦躁、焦虑、敏感、多疑、忧愁 抑郁期 康复早期 抑郁、自卑、沮丧、绝望、神经质、拒绝治疗 依赖期 康复后期 依赖、求助、不愿意动   (二)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   由于患者来源、评定时间和方法不尽相同,脑血管病(脑卒中)患者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有较大差别,但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已得到共识。   1、脑卒中后抑郁 (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   一般认为约 50%住院患者和约 30%门诊患者发生抑郁,目前多数研究认为抑郁多发生在脑卒中急性期,也可发生在脑卒中后 1 - 2 年。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表现轻度表现为悲伤、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兴趣减退,有时易激惹,中度抑郁与内源性抑郁的症状相似,除上述轻度症状外,常有紧张焦虑、早醒、兴趣

文档评论(0)

dbt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