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ocVIP

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更为显著,导致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的变化。对黄山市1987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促进黄山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山;生态环境效应;水质污染 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如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变化、地表径流与侵蚀、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乃至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山市地处内陆,靠近沿海,是沿海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地带,是安徽省“一线两点”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随着资源的开发、土地利用的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生态平衡被破坏。研究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黄山市概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县交界,介于东经117o121~ 118o531、北纬29o241~ 30o311间,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婺源县为邻,东南与浙江省开化、淳安、临安县交界,东北和西北分别同本省宣城、池州两市接壤[1 ]。前身是徽州地区,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屯溪区为市府所在地。全市总面积9623.4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7万,人口密度为150人/平方公里[2]。 黄山市地形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中、低山地与丘陵为主。其中中低地大部分为黄壤,山地黄棕壤,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 黄山市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5-16℃,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无霜期236天。平均年降雨量1670毫米,最高达2708毫米。降水多集中于5-8月,水热资源丰富。 黄山市林业资源十分丰富,自然分布着七百多种树木,加上引种培育的树种,共有1000种之多。它既是安徽省的主要林产区,也是我国华东地区的重要林产区之一。 2 黄山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本文选取黄山市1987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5、4、3三个波段的遥感数据,经过遥感数据的处理、校正并结合相关专题图件和统计数据得到黄山市1987年、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统计分析,得出1987~2000年黄山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表1、表2)。1987年黄山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为林地和水田,林地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9.07%,斑块数占斑块总数的35.89%;水田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47%,斑块数占24.23%;旱田、草地、水域、居工地总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46%,斑块数占39.88%,其中居工地面积占总面积的0.7%,而斑块数则占13.34%,分布很分散。2000年黄山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仍以林地和水田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8.18%,斑块数占斑块总数的35.64%;水田面积占10.39%,斑块数占24.09%;旱田、草地、水域、居工地总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43%,斑块数占40.27%,其中草地的面积增加10001.94公顷,斑块数由783个增加到825个,占斑块总数的15.56%,说明草地的分布趋于分散;居工用地的面积虽然增加了569.14公顷,但斑块数却由708个减少到695个,说明居工用地有集中成片的趋势。由表1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可知,1987~2000年耕地(水田、旱田)面积减少1583.4693公顷,主要是用于城乡交通、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建设,少数坡耕地退耕还园。林地减少8587.130公顷,尤其是生态效益较好的阔叶林锐减,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相应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以及部分疏林地改造为人工牧场。草地和居工地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10001.937公顷和569.144公顷,水域用地变化不大。 表1 1987~2000年黄山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表(hm2) Table1 Change in area of land use in Huang Shan city in 1987 and 2000 水田 旱田 林地 草地 水域 居工地 1987 100849.170 12219.521 760966.104 52274.957 8859.859 6747.857 2000 99949.701 11535.424 752378.974 62276.897 8860.567 7317.001 变化 -899.469 -684.097 -8587.130 10001.937 0.708 569.144 表2 1987~2000年黄山市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数及平均面积变化表(hm2) Tabl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