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省东莞市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0cm B. 初中生跑100m约需5s C. 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9℃ D. 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00g
考点: 长度的估测;温度;质量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 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 解:
A、人的拇指宽度大约1cm.不符合实际;
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初中生跑100m的成绩不可能为5s.不符合实际;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不符合实际;
D、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两个鸡蛋的质量约100g.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 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3分)(2013?黑龙江)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方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物体,其目的是( )
A. 将周围物体砸开 B. 利用声传递能量 C. 利用声传递信息 D. 消除寂寞
考点: 声与信息..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 解:在地震中遇难,被埋在地震废墟下时,不要大声呼喊,要保存体力,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物体,发出声音,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被搜救人员发现.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3.(3分)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 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 B. 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 C. 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D. 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人们通常从噪声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环节来减弱噪声的影响.注意区分每个选项所涉及的环节. 解答: 解: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是从噪声的产生防治噪声;故符合题意;
B、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
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一般就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这三个方面考虑,在分析时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
4.(3分)(2013?佛山)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了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说法为( )
A. 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 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C. 声音既在空气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D. 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 解:用细线和塑料杯制成的土电话,主要依靠固体(细线)传声,并且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5.(3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是实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冰雪遇暖消除 B.
水烧开时冒出“白气” C.
草叶上形成“白霜” 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物质由气态放热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选项中哪个生成物是固态,再看是否由气态形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 解:A、冰雪遇暖消除,属于熔化现象;
B、水烧开时冒出“白气”属于先汽化后液化现象;
C、草叶上形成“白霜”属于凝华现象;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属于汽化现象.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6.(3分)冬天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了两种物态变化,对其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先吸热,后放热 B. 先放热,后吸热 C. 两者都吸热 D. 两者都放热
考点: 液化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酸性水汽提装置技术改造分析.doc VIP
- 《临建标准化箱式房技术标准》2014.7.12印刷版.pptx
- 《电动汽车底盘测功机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学术).doc
- 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天天练_每页100题(打印版).docx
- 北京大学初党练习试题附答案.doc VIP
- 乌兰察布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 品管圈PDCA案例-提高成人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规范率医院品质管理成果汇报.pptx
- ZTE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报告.docx VIP
- 中国船级社规范 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 2022(272).pdf VIP
-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中学校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