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系地球科學筆試:1.恐龍的滅絕是否符合均變說,試簡述為什麼!2.台灣是位在哪兩個板塊的交界帶上?3.地球中的不連續面是如何發現的?4.地震波中有一段低速帶,這一段大約在地球內部哪裡?5.台灣有產油氣的地區大都位在那種地形上?6.台灣的金礦是由於哪種作用而使得金礦集中在金瓜石?7.試述鮑氏反應。8.如何由地殼均衡說來說明大陸漂移說。9.板塊的隱沒帶大多出現在哪?10.試述地震波的特性。11.在墾丁國家公園,為何較古老的化石出現在較高的地方?12.試述符號所代表的意義。(略)13.颱風都出現在哪一帶?為什麼?14.為何每次冷鋒南下,台灣都會吹起東北風?15.每逢五、六月來臨的梅雨是如何形成的?16.形成冰雹的多為那種雲系?17.當台灣冬天時,地球是在軌道面上的哪一點?18.四季形成的原因?19.望遠鏡為何口徑越大越好?20.在台灣的四季共可以觀測到多少星座。21.「波 煞」的形成原因?22.若「赫伯常數」不固定為一定值,計算出來的數值代表什麼含意?23.颱風的行進方向軌跡,由什麼因素控制著?24.鑽石的學名?25.在哪種岩類中最易發現化石?小論文寫作:地震學的歷史沿革認識環境地質學的應用二選一(抽籤) (P.S)以上考場有提供資料地震學的歷史沿革
1.大陸漂移學說之前的想法
冷縮與熱脹說:十七世紀初期有兩派科學家爭論地球上的火山、地震和山脈的成因﹕
(1)有一派認為原始地球是熔融狀態,而後逐漸冷卻收縮,體積減少使地殼受到擠壓,因而形成山脈和地震。
(2)另一派認為地球內部會發熱,早期的地球體積較小,後來地球變熱而膨脹,大陸地殼變分裂為好幾塊,並由分裂處形成海洋地殼。
2.地殼均衡學說
?(1)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都是浮在密度較大的地函之上,並且達到平衡狀態,因此較高的地表便有較高的根部,地表由於侵蝕和沈積的結果高度不斷改變,因此地殼就要產生垂直方向的運動,以達成新的平衡狀態。
(2)大陸地殼的密度(2.7g/cm3)比地函(3.15g/cm3)小15%,而海洋地殼(2.85g/cm3)則比地函(3.15g/cm3)小10%,所以浮在地函上較輕的大陸地殼要比較重的海洋地殼高出許多。
(3)加拿大北部和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在冰河時期都為厚層的冰層覆蓋,地面受到重壓而下降,現在冰層已經融化壓力減少,目前正以每年1公分的速度向上隆起,這是地殼均衡學說最佳的例證。
?3.大陸漂移學說
(1)1912年韋格納首先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他認為大陸會在地表緩慢漂移,有時大陸會分裂成好幾塊,有時又會碰撞而據在一起。
(2)韋格納並非最先提出這種觀點的人,不過他提出相當的證據﹕
若以大陸斜坡的中點為界限,將全球的大陸重新拼合起來,可以得到契合良好的古大陸,其中尤以南美洲和非洲的契合最為良好。
非洲和南美洲的地質構造呈現連續性的分布,甚至連礦床的分布也相互對應。
世界各地如非洲、南美洲 、馬達加斯加島、南極大陸、澳洲及印度半島上,二億年前的地層中均有冰川作用的遺跡,由其 刻痕的方向顯示這些大陸曾連在一起過。
以上各地的許多地層都含有相同的陸相化石,例如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兩岸之間都有的恐龍化石,這些陸相化石不可能穿越長達數千公里的海洋,除非這些海洋曾連在一起過。
(3)由於韋格納無法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動力來源因此許多學者抱著懷疑的態度,直到二次大戰之後這個學說才被重新提出。
4.海底擴張學說
(1)1962年赫斯首先根據中洋及兩側的對稱性關係提出「海底擴張學說」
(2)地質學上的證據:
由中洋脊兩側向外地殼的年齡越來越古老,到海溝最古老。(圖2-6)
?海溝和島弧均平行伴生。
?轉形斷層多地震。
?由中洋脊向兩側沈積物厚度越來越厚。
?海洋地殼不老於兩億年。
?(3)地球物理上的證據:
?中洋脊地熱流量最高而海溝最少。
?海溝和島弧多深源地震而中洋脊多淺源地震。
?地磁記錄在中洋脊兩側呈現對稱性分布。
5.板塊構造學說
(1)1967~1968年,勒比雄、麥肯齊、摩根等科學家提出。
(2)綜合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以及近代地震學的證據,科學家對地球板塊活動的機制已有初步的了解,地球的板塊(即岩石圈的部份,包括地殼和一部份上部地函)位於軟流圈的上方,軟流圈的熱對流現象像一種輸送帶式的運動,不斷帶動上方剛性板塊的運動,新的物質不斷在中洋脊處形成,運送到海溝處海洋板塊會隱沒下傾,然後又在地函中融化,地球上板塊間的相對運動造成各種海溝、島弧、褶曲山脈及地球上的各種地形景觀。
地殼均衡學說如圖依所示,要使AB線段的壓力均等,其上方的重力必須相同。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同樣是浮在密度比較大的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