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三章 学校师生的伦理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c三章 学校师生的伦理关系

第三章 学校师生的伦理关系 第一节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一、伦理的含义 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曾经说过, “ 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仅停留在山峰之上。所有的生命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只有一种生命能够摆脱黑暗,看到光明。这种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 ” 。毫无疑问,人类赖以摆脱黑暗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伦理智慧。 伦、理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礼记 · 乐记》中说: “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 伦 ” 指音乐的节奏或旋律的适当安排。《孟子》有言, “ 察于人伦 ” , “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 。 “ 伦”字开始具有人际关系的意味。古人之 “ 伦 ” 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由于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血缘伦理关系,人伦所表达的人际关系在许多时候讲的又是人的名分和辈分等。“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理”乃万物运行的成法。不过中国文化是伦理性文化,理的内涵也就自然延伸到人文领域。所以,如果就中国文化而言,伦理是人际关系及其调整的客观规则。 伦理的英文是 ethics 。其基本含义是: 1)system 0f moral principles , rules 0f conduct ; 2)moral soundness 。前者的意思是道德规则系统,德行的规则;后者是指行为的准绳以及道德原则的可靠性、合理性。 总而言之,中、英文对伦理概念理解的共性是, “ 伦理 ” 指道德的客观法则,具有某种可以进行客观讨论的规律性。我们倾向于将人的伦理看作是人的道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类德性属于灵魂的那一个自身不是理性的却服从理性的部分。与此相对的是 “ 理智德性 ” ,即灵魂的理性部分的德性。人的伦理德性涉及感情和行为,它是一种固定的品格倾向,经常自愿地做为社会所敬重的事。它的获得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而养成的某种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种伦理德性它便不可能是一完善的德性。 教师的职业伦理还带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二、教师人际关系及师生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提出来的,梅奥应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之邀,到该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调查研究。梅奥通过著名的 “ 霍桑实验 ” ,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在这一伦理中强调组织内管理人员及其下属之间的交往关系,人的因素是任何组织提高效率的关键。一般来说,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信仰关系、文化关系和道德关系等各个方面。而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教师人际关系是教师与他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根据其职业特点,依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可划分为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在教师的人际交往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能影响教师工作效率的一种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含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师生关系体现在教育活动之中,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教师是学校对学校进行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的专业人员,而学生是具有主动性、多样性的活生生的独立个体。因而,由教师与学生这种角色构成的师生关系寓于一定的教育活动之中,学生会以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对教师的劳动采取认同和排斥的态度,表现出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表现出与教师的要求相一致或相悖的行为,从而反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2 .师生关系是通过多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具互动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雷曾运用心理统计的方法从几千份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总结出人际关系的多种交往形式: (1) 由一方发生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等反应; (2) 由一方发生的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等反应; (3) 由一方发生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等反应; (4) 由一方发生的尊敬,信任、赞场、求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等行为; (5) 由一方发生的害羞、礼貌、服从、屈服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 (6) 由一方发生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拒绝等行为; (7) 由一方发生的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怀疑、自卑等反应。 尽管这一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足以说明人际关系中的一方某种刺激必然会引起另一方的若干反应,而师生关系的双方更是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 (1998) 在

文档评论(0)

5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