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膜给药2006级综述.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粘膜给药系统 口腔粘膜给药 特点--- 血管密集,血流丰富,粘膜组织的通透性仅次于鼻黏膜 酶活性低, 具有较强的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 剂型易定位,用药方便,可以随时撤去药物,易被病人接受 成分 类脂和胆固醇,少量的神经酰胺和饱和脂肪酸。 用药部位 颊黏膜,其次是舌下黏膜 口腔粘膜:表皮层 角质化、非角质化 固有层 基底层 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一、吸收机制和途径 途径 寡糖、氨基酸、二肽---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大多数药物 吸收屏障 表皮层 颊黏膜的吸收途径 细胞内通道和细胞旁通道 首先是细胞内,对大多数大分子是细胞旁, 有两种 疏水性,类脂屏障;水溶性渗透,水溶性药物 二、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 生理屏障、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剂型以及口腔的运动 生理屏障 黏膜的厚度、表面积、上表皮细胞间隙的类脂物质、血液供应情况和角质化程度等。 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解离度、油水分配系数、蛋白质药物还与溶解度、电荷性质、与黏膜形成氢键的能力以及自身构想有关。采用吸收促进剂。 制剂因素 唾液的分泌和口腔的运动 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 主要有药剂学方法、化学结构修饰和物理方法 一、吸收促进剂 机制 降低黏液层的黏度和阻力 增加膜的流动性, 扩大细胞间隙 降低蛋白酶的活性 表面活性剂、胆酸盐及其衍生物、螯合剂、环糊精、阳离子聚合物等 胆酸盐、壳聚糖、潜溶剂如乙醇、丙二醇、PEG200等 二、生物黏附材料 延长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时间,达到缓释长效的效果。 三、酶抑制剂 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 定义:利用具有黏附性聚合物的材料能与机体组织黏膜表面产生较长时间的紧密接触,使药物通过接触处黏膜上皮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局部和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 特点:延长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停留和释放时间 剂型 片剂、散剂、凝胶剂、微球和脂质体 一、生物黏附机理 机械嵌合,生物黏附材料进入黏蛋白/组织中的空隙而不能逆向脱出 非特异性的与细胞表面结合 静电吸附、范德力、疏水建和氢键等 与黏膜表面的成分形成新的共价键 主要是第二种方式,而胃肠道黏附可以应用第三种方式 二、生物黏附材料 聚丙烯酸类 卡波姆、静电性强、形成氢键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类 HPC、 HPMC、CMC-Na 有粘性 壳聚糖 形成氢键 三、影响生物黏附的因素 聚合物的类型 结构、电荷密度、侧链疏水基团的性质和数目等。阴离子、带羧基,水不溶性聚合物 分子量 大的分子量 外加压力和作用时间 药物和辅料 其他 黏附剂的浓度、pH值、碱的种类。水分 四、口腔生物黏附制剂的评价 黏附力、黏附时间 口腔黏膜吸收试验 体内法和体外法 一、体外模型 研究口腔黏膜渗透试验,扩散池; 二、体内研究 动物,人体 三、细胞模型 经皮给药系统 一、概述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 经皮给药新制剂 特 点 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不易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 可以调节释药速度,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 使用方便,特别适用于老人或不宜口服的病人 三、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 药剂学法 经皮吸收促进剂,微粒载体 化学方法 前体药物 物理学方法 离子导入、超声波、电致孔等 2、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代谢 储库 代谢酶 氧化 水解 还原 甲基化 葡萄糖醛酸化 首过效应 前体药物 ? ? 角质层 溶解于角质层的药物 与角质蛋白 3、皮肤透过的差异 1 2 3 4 年龄,老年透过差,影响小 性别 用药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角质层,水化 ;病变,牛皮癣,湿疹 药剂学方法-经皮吸收促进剂 原 理 改变皮肤角质层排列 影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 溶解皮脂腺管内皮脂 扩大汗腺和毛囊开口 经皮吸收促进剂 有机溶剂 脂肪酸与脂肪醇 月桂氮酮 表面溶剂 中药挥发油 环糊精 其他 醇类,如丙二醇;酯类,肉豆蔻异丙酯;二甲亚砜及其同系物 油酸,增加膜流动性;月桂醇 乙醇、丙二醇增加促渗透;凡士林、液体石蜡降低;溶解类脂 低浓度干扰细胞膜结构,阴离子最强,十二烷基硫酸钠 改变细胞膜结构,增加流动性;薄荷类,冰片、川芎、丁香、桉叶油 溶解度、稳定性和渗透性;β-CD、HPCD等 离子对作用、共熔体系 微粒载体 脂质体 增加皮肤脂质流动性,增加溶解度,水合作用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