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铜鼓景点导游词
铜鼓景点导游词
铜鼓景点导游词
铜鼓石
铜鼓石石刻, 是铜鼓县最有名的石刻。
因为这块巨石因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名为铜鼓石。铜鼓县也因它而得名。
相传许旌阳追斩蛟龙路过此地,石中有声,疑之为怪,挥剑劈之,巨石中分,现身的并不是孽龙,只见一对金鸡腾空而起,沿修河而下不知去向。
“铜鼓石”三字,正楷竖书。字迹苍劲秀丽,其落款刻有“备兵使者晋人延论书”九字。
南唐时,有一个福建晋安叫王延论的备兵使者路过此地,看到我们眼前这块巨石,就刻下了“铜鼓石”三个字。备兵使者,是专门替朝廷招兵买马的小官。南唐存在于937~975年,“铜鼓石”三个字,将近有1100年历史了。
“铜鼓石”左右两旁,明朝抗倭名将邓子龙以雄伟的笔锋在这里留下了“试剑”、“潘周过化”等字和他作的一首诗:“定江巨石拦路旁,有人疑是南山虎。笑汉将军只没羽,乃不贯之何足数。又闻此石名铜鼓,上应列宿开帅府。英雄一破石中开,抵住乾坤镇吴楚。”
据说,清政府规定凡铜鼓来义宁州(修水县清时称义宁州)应考秀才的生员,主考官员要一一招来指名背诵这首诗,凡是茫无所知或颠倒讹错者,立即被考官认为是假冒铜鼓人,喝斥逐出,不准参加考试。因而在清代,这首诗成为铜鼓书生必读诗篇,童叟传诵,脍炙人口。
邓子龙(1531-1598)是明代抗倭名将,字武桥,江西丰城杜市镇邓家村人。
1574年,邓子龙到铜鼓来镇压李大銮棚民起义。当时起义军有10万人,邓子龙只有三千人。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平定了叛军。1575年,邓子龙在此刻下了“试剑”、“潘周过化”等石刻,此石刻涵意为‘江西巡抚潘季驯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派邓子龙来此镇压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方复归王化。
“试剑”,我们可以理解为“牛刀小试”,可以看出邓子龙十足的自信。
当年邓将军在铜鼓建功立业的时候已经43岁,最后官至副总兵,相当于海军副司令员,中将军衔。
万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鲜。邓子龙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露梁海战中,年近古稀的邓子龙奋勇直前,不幸阵亡。朝鲜为之立庙,世代祭祀。邓子龙遗体归葬丰城。遗体有其身无其首,其首级已被倭寇割去,于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级合殓。
“驻铜剿赤”四个字,是国民革命军十九师一零三团团长庄文枢在1934年刻下的。
一九三七年淞沪会战,庄文枢任三十五军十九师五十七旅旅长。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三日,晋升陆军少将。一九四一年参加上高会战,任七十军一零七师副师长。
“驻铜剿赤”四个字,字里行间表现的只是一个“剿”过程,看不到“剿”的结果。庄文枢在铜鼓一年时间,没任何建树,以后的事情更无法预测。他题这四个字,只表明他在铜鼓做过这件事,缺乏自信与底气。这与邓子龙书写的“试剑”、“潘周过化”的底气、豪气、霸气形成巨大反差。
这里为什么会形成石刻群?铜鼓石为浏阳、平江、宜丰、万载各州、县适中之地,水通鄱阳湖,地接长沙、武汉,雄踞湘赣边陲,地势险要。此处设有茶楼,便利来往官民饮茶休息。历朝文臣武将,行至此地都勒石题字,摩崖铭诗,文采生辉,声名远播,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史诗石刻。
禅栖宝地大莲山
大莲山因崇山峻岭罗列,层峰叠嶂环绕,似一支莲花出水,所以取名为大莲山。大莲山山顶呈园顶形,山顶上的福寿寺就如建在“莲心”上。
福寿寺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再建于清乾隆九年,续建于民国28年,占地300余平方米,分上、下二栋计26间,供有如来、观音、古佛神象(传说古佛神象属香藤结成),还有符庵,道一神位。主持和尚系佛教临济正宗分支。全盛时期曾宿僧侣20余人,香火道场以及游人香客远及修水、宜丰、万载、浏阳等县。
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殿宇房屋被全部拆除。1986年以后又由附近群众自发募捐储款修建,历时7年,建有上、下厅、左钟右鼓,僧房、茶房、禅间、客间、厨房、餐厅等,供游人游览观赏,供奉敬祀。
右侧还保留有福寿寺开门祖衍周芳禅师墓塔和十七世祖马祖道一禅师衣冠冢(建于嘉庆十四年)坐东向西,并排三座,十四柱十三碑,上竖园形石塔尖,有“阿弥陀佛”石象三尊,全是白色花岗岩石柱和青石墓碑,造型精细别致,结构美观,墓葬岩石上刻有《幽岩石室》四个繁体大字,整个禅师墓葬群犹如三只蛤蟆朝着落日眺望。所以,古人称“三蟆恋日”之景,与寺毗望的有建在峻峭的石壁上,宽4米,深9米,高米的的“藏经楼”,60年代大莲山福寿寺的珍贵文物曾藏于此间,才幸免遭劫。
马祖道一是中国禅宗8代祖师,俗姓马,法号道一(1709-1788)。此人生得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二轮纹。曾在福建建阳、江西南康等处传授禅法,主张“自心是佛”“凡所见色,自是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