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血液检验)解剖.ppt

  1. 1、本文档共1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 目的和要求 1. 熟悉浆细胞病的分类。 2. 了解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分类。 3. 掌握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临床症状。 4. 掌握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检查。 5. 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概述】 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骨髓中大量异常浆细胞(即骨髓瘤细胞)增殖,产生M蛋白 引起骨骼破坏、贫血、感染、出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 发病情况: 发病率: 我国 1/10万 , 美国白人 4/10万 , 美国黑人 9/10万 MM发病年龄大多在 50-60岁之间, 40岁以下少见 , 男女之比约为2:1 MM占所有癌症比例 1% , 而在血液系肿瘤中占10%左右 现认为白介素-6 (IL-6)是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 它促进骨髓瘤细胞增生 , 抑制骨髓瘤细胞凋亡。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电离辐射和化学制品 遗传学突变 细胞因子 人类疱疹病毒8(HHV-8) 肿瘤血管形成 【临床表现】 骨髓被恶性浆细胞取代 骨质被破坏、异常免疫球蛋白大量生成 通过多种机制产生临床症状与体征 【临床表现】 早期无症状 瘤细胞达0.2×1012个(200g) 每天分泌M蛋白2~6g 症状明显时 瘤细胞达1×1012个(1000g) 每天分泌M蛋白10~60g 晚 期 M蛋白80g/L 多见于腰骶部、头颅、骨盆、锁骨、肋骨等扁骨部位,四肢长骨较少,少数患者有肩关节或四肢关节痛。 【临床表现】 一、骨髓浸润而引起的症状 1. 骨骼疼痛 2. 骨骼肿块 3. 病理性骨折 【临床表现】 二、瘤细胞分泌副蛋白引起的症状 1. 感染 2. 肾功能不全 3. 高粘滞血症综合症 4. 出血倾向 【临床表现】 三、浆细胞恶性增生引起的症状 1. 贫血 2. 继发浆细胞白血病 3. 高钙血症 4.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检验】 一、血象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 白细胞正常,偶见幼粒、幼红细胞或瘤样浆细胞 血小板正常或减少,晚期血小板常减少 【检验】 二、骨髓象 骨髓瘤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10%-15%以上 瘤细胞在骨髓内可呈弥漫性分布,也可呈灶性、斑片状分布 增生明显活跃,骨髓瘤细胞占6%~95%,瘤细胞的特点是个体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核仁1~2个,核染色质较细致,核周淡染区消失,胞浆内可见嗜苯胺蓝颗粒,鲁塞尔小体,空泡和蛋白质晶体,胞浆量较丰富,嗜碱性强。 瘤细胞分型 小浆细胞型 幼稚细胞型 原始细胞型 网状细胞型 三、病理活检切片检查 四、血清及尿液M蛋白检验 M-蛋白定义 本质上属于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断 是由克隆性的浆细胞分泌 在类别、亚类、型、亚型、基因型和独特型上相同的均一的免疫球蛋白 其氨基酸顺序、空间构象、电泳特性都相同 【病理生理】 M蛋白有三种类型: 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其轻链具有一种抗原性,不是κ即为λ链 仅有过剩的重链片段而无相应轻链, 产生 “重链病” 游离的κ或λ链,即B-J蛋白 M-蛋白检测方法 血清蛋白电泳 免疫球蛋白定量 轻链定量 免疫固定电泳 血、尿本周氏蛋白电泳 1. 血清蛋白电泳 高球蛋白血症是本病重要特点之一 , 是M蛋白(monoclone protein)增高所致。在电泳的γ区带之前 (间) 或 β 、 α2 间可见单峰。 血清蛋白电泳(醋酸纤维素膜) 正常人:Alb、α1、α2、β、γ! M蛋白:血清蛋白电泳中出现异常的条带主要在于β、γ球蛋白区域,M蛋白表现为以窄底单株峰 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宽底高峰(β、γ区大量增殖,两区之间的间隙消失,也称γ-β)。 血清蛋白电泳特点 优点 1.简单,易开展 2.可以定量 血清蛋白电泳特点 缺点 1. 轻链的分子量仅23KD,小于白蛋白的分子量,因此,轻链型的MM在血清蛋白电泳上不出现M峰 2. IgD、IgE型的MM在血清蛋白电泳上不容易出现M峰 3. 经治疗的IgG 、 IgA 、 IgM型的MM如M蛋白明显下降,在血清蛋白电泳上也不容易出现M峰(最低检测单克隆蛋白质的浓度是0.13g/L,不能作为最佳疗效的评判) 4. 不能确定M蛋白的类型 免疫固定电泳(IFE)原理 蛋白质在PH8.8电泳Buffer先分离 电泳后的蛋白与相应的5种抗血清γ(IgG)、α(IgA)、μ(IgM)和轻链К、λ(包括游离、非游离)形成复合物,并被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 免疫固定电泳(IFE)特点 优点

文档评论(0)

treyhbgf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