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阅卷实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阅卷实录

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分析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①杂诗 [清]阮元② 交流四水③抱城斜,散作千溪④遍万家。 深处种菱⑤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题解析 ①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②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1789)进士。曾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迁体仁格大学士。卒谥文达。平生以治经学考据著名,有《十三经注疏》传世,编梓甚多。文崇骈俪,诗出入中晚唐和两宋。 ③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水:湖州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河流,交:交错纵横。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池曲折流淌着。 ④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 ⑤菱:菱角,一年生水生植物。 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来说明如下道理: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形而上学,搞一刀切,搞绝对化。 评分标准 1.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 2.基础等级包括内容和表达两部分,其中内容20分,表达20分,且内容以“题意”和“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和“文体”为重点。 3.发展等级评分,用一点评分法。即发展等级中16个评分点,只要其中的一点特别突出,这个等级即可给满分或高分;有一点较突出,可打二类,句子通顺,找不到突出的地方,打三类。只要能找到有发展等级的,就给这一块的分。发展等级要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4.无标题的扣2分;字数不足800字的,每不足50字的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不重复计算;标点最多扣2分。的、地、得不分的,不扣分。 5.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确认为抄袭作文和雷同卷,作为问题卷提交中心组。特别是抄袭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的,要交组长重审。雷同卷的判定,要求字数至少有200字相同,可判为零分,但必须交组长重审。 6.残篇399字以下,结合内容、表达等按四类评分,不超过20分;400~599字,结合内容、表达等,最高按三类评分,不超过30分;600~800字结合内容、表达等,最高按三类评分,不超过38分。 7.书写要求:书写端正,卷面整洁。如果字迹过于潦草,随意涂抹,难以辨认,在三等(含)以下打分。 8.思想行为问题:文章中有政治问题,违法问题,道德问题,要提交中心组。 9.评分标准:内容:一等:20—17分,二等16—13分,三等12—8分,四等7—0分。 表达:一等:20—17分,二等16—13分,三等12—8分,四等7—0分。 发展:一等:20—17分,二等16—13分,三等12—8分,四等7—0分。 10.两人评分差不得超过10分,在6—10分为正常分,超过这个范围,交第三人重评。 11.先判一个总体分,再看错别字、标点去扣分。 一类卷(上) 浅谈因材施教 孔子被奉为圣人,不仅是因为他的言行值得后人仿效,他的教育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孔子弟子三千,他强调因材施教,即对不同的人应根据其自身的长处安排不同的教育方法。正是孔子懂得这种教育理念,才使得其弟子都有各自的建树。因此,我认为正如我们强调因地制宜一样,我们同样应该推崇因材施教。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不正是因地制宜的最佳说明吗?同样的河水散作千溪,如果盲目地推广一种作物的种植,收成定不理想。因地制宜,根据水的深浅,挑选不同的作物,会有丰厚的收获。自然如此,树人亦如此。 英国的伊顿公学名扬天下,其数百年的教育中诞生十三位英国首相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类大家。这样辉煌的成就与其开放的教学环境不无关系。伊顿公学秉承开放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言论自由。学生可随时发表异议,阐述自己的看法。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不是因材施教吗?课本内容是千篇一律的,但我们的思想是有差异的。支持提出异议,这正是发扬个性、培养个性的沃土。伊顿正是坚持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才使大学的学生思想不受拘束,个性得以发扬,才能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材施教才会培养出善于思考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诵课文的书呆子。 这使我又想起了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他蜚声文坛后,有人拿出他的小学时期的成绩单看,上面的成绩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门门全优,甚至不及格,然而这是瑕不掩瑜。尽管这些不尽人意,但仍挡不住他在文学方面的灿烂光辉,这使我们看到因材施教的特性。如果仅因一门功课不及格而扼杀一位在另一领域卓而不群的人才,也许我们会丢失了一些文学家、数学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域,水土不同,适宜的作物也会不同。种花的人对花的习性都心知肚明,什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