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14昆虫与休闲文化2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4514昆虫与休闲文化2新

* 螽斯科 触角长丝状,一般长于体长; 跗节4节,扁平; 雌虫产卵器发达,刀状或剑状。 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体型粗壮,中等偏大,体长约35~40mm,野生蝈螽的体色通常为草绿或褐绿色。头大,前胸背板宽大,似马鞍形,侧板下缘和后缘镶以白边。叫声如:“极-极,极-极”。 * 暗褐蝈螽,体形同于优雅蝈螽,翅面具草绿色,条纹并布满褐色斑点,呈花翅状,故也有“花叫”叫声:“吱拉,吱拉”。 * 翅鸣螽,北京俗称“扎嘴儿”,是一种形似蝈蝈儿略小的螽斯科昆虫,南方称为姐儿。体型偏小且娟秀,翅薄呈半透明,翅脉清晰可风,如妇人纱裙,故有“姐儿”之尊称。叫声:“甲、甲、甲”。 *   纺织娘Mecopda elongata L.又名筒管娘、络纱婆、络丝娘。体长50~70毫米,绿色或褐色,形状豆荚。头小,前胸背板前窄后宽,前胸背侧片基部多为黑色,前翅发达,超过腹末端,常有纵列黑色圆斑,雌虫产卵器弧形上弯,呈马刀状。其鸣声如轧织、轧织,故名叫纺织娘。纺织娘作为鸣虫人工畜养有很长历史,起码在宋代就已经出现。 * 2.3 宠物昆虫 亚洲在台湾和日本等受较多关注。 (1)锹甲 * 锹甲 锹甲是鞘翅目(Coleoptera)锹甲科(Lucanidae)约900种甲虫的统称。 雄虫的上颚发达,形似鹿的角。许多种的角上有更细的分支和齿,角长和体长相当,人手可被夹出血来。强大的上颚是作战的武器,真可谓武装了牙齿。 成虫食叶、食液、食蜜,幼虫腐食;栖食于树桩及其根部。成虫多夜出活动,有趋光性,也有白天活动的种类。由于其体大、形状奇特而为大众喜爱和收藏,并作为宠物饲养。 * * ① 触角鳃叶部的各叶片不能相互闭合,通常为膝状; ② 腹部腹板仅可见5节。 锹甲科 * 褐黄前锹甲 Prosopocoilus blanchardi Parry * 中国 珍稀昆虫 分布:福建、浙江及中国中南部 * 中国 珍稀昆虫 阿环锹甲 分布:福建、四川、云南;锡金,缅甸,印度 * 中国 珍稀昆虫 普氏锹甲 分布:西藏 bizarre?? [bizɑ:] adj. 奇形怪状的, 怪诞的 * 蛩发音qiong * 攒?? [zǎn]咱 * 蝗亚目 Acridodea ①触角较粗,多较身体短,一般不达体长之半,一般少于30 节; ②听器位于腹部第1节两侧; ③雌虫产卵器呈瓣状。 * 图和文字是否对应? * 俗话说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蝈蝈也是如此!在蝈蝈的名产地山东省新泰市沂蒙山区因该地区不施无公害农药没有污染,又多山区每年春夏季节蝈蝈的产量在全国为最大!而且山东的泰山蝈蝈蝗虫养殖基地的优良蝈蝈居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内大中城市也非常畅销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兰州/西安等等...... 东南文化—1990-12-27—周琦 《促织经》:世界第一部关于蟋蟀研究的昆虫学专著 * Tettigoniidae科名 * 《不可思议的昆虫世界》日,矢岛(禾念)一个字著,独角仙幼虫以朽木、腐烂植物质为食,所以多栖居于树木的朽心、锯末木屑堆、肥料堆和垃圾堆,乃至草房的屋顶间。不危害作物和林木。 * 昆虫与休闲文化 * 六、与昆虫有关的休闲活动 科普体闲活动 通过参观昆虫生态园,了解昆虫,体验昆虫的生命过程。 蝴蝶园、萤火虫园、甲虫园等。 * 2. 玩虫 玩蛐蛐,逗蟋蟀之类。中国人玩虫儿在宋代就曾经盛极一时,南宋权相贾似道是一代“蛐蛐的高手”。尤其是北京人玩虫儿也是有传统的,玩蛐蛐,逗蟋蟀,从虫儿玩到用具,无所不用其极。清朝时不但皇宫里玩儿,京城的名人玩儿,百姓只要有经济实力的,都要玩儿上一玩儿。    现在,玩虫的面儿越来越广和大众化了,从蟋蟀到屎壳郎,从蚕儿到独角仙、金龟子,成人儿童一样玩,人们的兴趣越来越广,玩养的虫子品种越来越多。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一种风潮,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民族文化啊! * 2.1 斗蟋 蟋蟀、蝈蝈、油葫芦并称中国“三大鸣虫”,其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 蟋蟀 “天下第一虫”。 蟋蟀也成了一门内涵深厚的休闲文化,比如产地、相法、虫谱、器具、养斗等等,都有相当专业的知识 。 * 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 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一些蛐蛐迷告诉记者,南方很多人玩蛐蛐是为了赌博; 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正如古人所说的“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只有进入第三种境界,才能使斗蛐蛐成为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娱乐 。 * 我国民间饲养蟋蟀从一二千年前就开始了。 据历史文献考证,“古人玩蟋”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据顾文荐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