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64.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64

2、前运算阶段(2-7岁) 语言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逐渐能够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也就是开始有了一定的符号功能。 此阶段,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的局限是: (1)片面性:思维只集中在事物某个方面,忽视其他方面。 如“守恒”实验:认为高的杯子中水多,只看到高度,没看到粗细。 (2)自我中心(我向思维):认为别人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相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能够运用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自我中心程度下降,开始克服“片面性”,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发展了了解他人的能力,增进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完善,思维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开始运用抽象概念,能够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思维具有更大弹性和复杂性。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质疑: 是否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 把玩具娃娃放在山的另一边,要儿童说出玩具娃娃的所看到情景。(如图所示) 后来研究者认为这个任务对儿童太难,太不熟悉。 改编的实验——“农庄实验”和“警察抓小偷”: 处于十字架某个部位的警察是否能看到各个部位的小偷?(如图所示) 结果:可能由于儿童对情景比较熟悉,正确率高达90%。 三山问题的实验情景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质疑: 是否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 把玩具娃娃放在山的另一边,要儿童说出玩具娃娃的所看到情景。(如图所示) 后来研究者认为这个任务对儿童太难,太不熟悉。 改编的实验——“农庄实验”和“警察抓小偷”: 处于十字架某个部位的警察是否能看到各个部位的小偷?(如图所示) 结果:可能由于儿童对情景比较熟悉,正确率高达90%。 警察抓小偷的实验情景 第四节 社会性发展 一、依恋行为 二、道德发展 三、社会化中的人格 概念——社会性发展: 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就是社会性发展,这个过程也叫做社会化。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 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道德判断的发展、人格的发展 一、依恋行为 1、依恋:人与人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给温暖和支持的情感联系。 婴儿期的依恋: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其中看护者多为母亲。 2、相关理论: (1)母亲通过条件性强化,满足婴儿的各种生理需要,如给予食物和温暖,建立起依恋行为。(碗柜理论) (2)不仅是由于满足了生理需要,还有其他方面需要的满足,如情感需要的满足。 如哈罗的实验:当猴子感到害怕时会去抱不能提供食物的“布猴妈妈”。如图所示: 小猴与柔软的布妈妈的依恋行为 3、依恋类型: 三种类型的特点 导致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 母亲的待婴方式和婴儿自身的人格相互作用的结果 待婴方式:研究发现—— 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的需要比较敏感:喂食的速度、时间、方式等都有规律,并经常抚摸孩子等。 逃避型婴儿的母亲则易怒、不安、缺乏自信、很少与孩子接触等。 婴儿的人格:主要是气质上,如有些孩子生理活动有规律,对周围世界感兴趣、也不会大哭大闹等。这样的婴儿更讨母亲喜欢。 * 想亲近、又想拒绝 设法逃避 很高兴 母亲回来 不安 很少哭泣 哭泣、焦虑 母亲离开 生怕离开 不会寻求母亲帮助 以母亲为探索基点、不时寻求安慰 母亲在场 矛盾型 逃避型 安全型

文档评论(0)

xciqshi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