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01《试析隋李谔上书正文体》 载《常熟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试论隋李谔《上书正文体》
苏州大学人文学院 王 铭
内容摘要
东晋以降,文风浮华,内容空洞,“损本逐末”。隋初,治书侍御史李谔提请文帝杨坚用行政手段端正公文文风。本文以其《上书正文体》为研究对象,从文种学角度出发:探索“上书”的历史渊源与向“奏”文种转化;分析后世沿用残留状态的上书之原因;印证该实例所处的文种演化阶段。从文体写作的角度出发:分析该文所崇尚的“儒素”之内涵,是强调公文以实用为本。“儒”指内容实在、“素”指文字朴实。与文艺作品基本出发点,以意境为统率、情趣为根本、欣赏为目的,明显有异。进而分析李谔的主张在公文写作指导思想上的局限性。
主题词 上书 文体 文种 公文 文风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隋文帝杨坚为北周丞相时,即与之交厚;代周称帝后,任谔为比部、考功二曹侍郎,升迁治书侍御史。其传世之作《上书正文体》(原载《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在公文写作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李谔《上书正文体》历史背景及文字疏正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民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矜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丱,未窥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徧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如闻外州远县,仍踵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疏正:“总丱”,亦称“总角”,即儿童“束发受书”之意。“钻仰坟集”一语中的“坟集”一词,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卷二○“李谔”,一作“坟素”;《上书正文体》亦为其原标题。)
我国南朝,自东晋以降,许多依附王公贵人的所谓文人雅士,趋奉于权贵之门,沉溺于游乐饮宴,脱离社会现实。其诗文,内容空洞、虚美浮夸,遂以华艳的词藻相堆砌、为掩盖,形成雕辞琢句、浮华绮丽的文风。社会普遍流行的文风必然影响到公文写作之风。把出于欣赏目的之文艺写作标准、规律、方法,不加辨析地搬用于以实用为目的之公文写作,当然是如该文所述“构无用以为用”,导致“文笔日繁,其政日乱”。
隋统一天下后,用行政手段促使文风端正。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杨坚“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并将文表写得华艳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治罪,起到振聋发聩的轰动效应。李谔作为治书侍御史,就本职范围内该管事项,针对六朝以来的浮华文风,上书隋文帝,请正文体。从儒家经典与道德教化、社会风气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挖掘浮华文风的根源,指出其“损本逐末”的本质缺陷。并提议:“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对扭转公文写作文风(乃至整个文风)及培养、选拔人才,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上书文种源流考
上书,是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为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上书源出于书。《太平御览·书记》篇曰:“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令弥盛。”书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种之一,无固定的行移方向。可以通用于平行、下行、上行。例如,《左传·文公十七年》记“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郑国执政大臣公子归生派人致书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是用于平行的书。再如,齐王遣太傅带黄金、文车、服剑,“封书谢孟尝君”,复其相位,是用于下行的书。又如,苏秦游说秦惠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是用于上行的书。
战国时,上于君主这一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