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极地地区重点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海洋、生物等科学研究,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南极地区的暖季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 我国科考站的建站通常选择在2月 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上空 1984年12月31日? 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54人)登上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极洲。 中国南极长城站 位置:西南极洲乔治王岛 南纬62度13分、西经58度58分 建成时间:1985年2月20日 中国南极中山站 位置: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 南纬69度22分、东经76度27分 建成时间:1989年2月26日 你能判断出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吗? 昆仑站 长城站:1985年2月15日建成。该站位于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部 中山站:1989年2月26日建成。该站位于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 南极长城站 南极中山站 南极昆仑站 北极黄河站 中国南极考察船 极地号 雪龙号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艘能在极地海区航行的破冰船。该船总长167米,宽22.6米,自重11400吨,总吨位14997吨,满载排水量达21025吨。功率为17920马力,最大航速18节,续航能力达18000海里。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3月25日建造完工。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 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1989年8月1日至1990年3月1日,人类实现第一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探险和科学考察活动。 国际科考队穿越南极大陆 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图为横穿南极大陆探险队的队员在南极的合影, 持中国国旗者为秦大河。 返 回 返 回 小结知识点归纳 1、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气候、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中国在北极地区建有黄海站,在南极地区建有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 四、保护极地环境 保护极地环境 20世纪80年代早期,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有臭氧层空洞。之后,南极几乎年年都出现臭氧层空洞,而且面积呈不断增大趋势。左侧是2000年9月6日的卫星图,臭氧层空洞面积为2800万平方千米。已经影响到南美洲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 南极臭氧层空洞 冰川消融 保护极地环境 冰川学家2002年利用激光高度计测量了南极洲6座冰川的厚度。测量结果表明,这些冰川正在以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时两倍的速度消融,每年融化的体积为250立方千米,比它们的年积雪量还高60%。这些冰川消融成水,每年会造成海平面上升0.2毫米。 冰川消融 保护极地环境 保护极地环境 北极的人类活动带来污染 2000年秋天,来自8个国家的12名学生参加清洁北极的活动,在挪威北部的北冰洋海岸清除石油污染 返 回 返 回 200509 200709 保护南极的动物资源 新华社消息:日本捕鲸船队浩浩荡荡地从南极归来,船队满载着440头被捕杀的鲸停靠在了日本的港口。日本政府每年都要组织捕鲸船队到南极捕鲸,而全然不顾国际社会禁止捕鲸的呼声! 海藻、浮游植物 减少 增多 增多 南极冰面也在减少 2006年12月,驻扎在南极的国际科考人员说,栖息在冰面上的阿德利企鹅在其栖息地南部逐渐增多,北部则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可以证实全球气候变暖。这是在南极拍摄的阿德利企鹅的资料照片。 保护极地不容缓 和平利用订条约 中国的南极考察 中国的南极考察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3年6月8日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提高全球对北极海冰、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世界气象组织设立了“国际极地年”。为配合国际极地年的正式启动,世界气象组织将2007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定为“极地气象:了解全球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极冰在减少,不仅仅影响到南北两极的动植物和土著居民,也影响着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因此,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洋消融速度加快。 2、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燃油泄漏,使得极地不再是一片净土一。为保护南极,签署了《南极条约》 小结知识点归纳 特殊的地理位置 极端严寒的气候 特有的动物资源 独特的自然环境 极地探险 科学考察 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合作 极地保护在行动 极地科学考察 两极地区 本节知识网络 下图为2003年4月时北极的卫星图,中心园点为当时的北极点。 南极图中的白色区域为冰盖。 视频内容为阿拉斯加北端临海,北极圈内的北极熊的生活。

文档评论(0)

ss558633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