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年级化学探究实验设计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人教版
探究实验设计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原理:
⑴ 通过水的蒸发和冷凝,说明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⑵ 通过对胆矾的研磨,颗粒状固体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说明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时,不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⑶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说明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⑷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 ,出现浑浊。证明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2.实验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玻璃片、研钵、烧杯等。
实验药品:水、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
3.探究方案:
⑴ 在试管中加入约五分之一体积的水,用铁架台固定(试管口向上倾斜约45°,管口对着没有人的方向),点燃酒精灯加热。如图1-1所示。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见水沸腾,在试管口有“白气”发出。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贴近“白气”,一会儿后,玻璃片上有水滴出现。说明在此变化过程中,水由液态受热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而后遇冷凝结成液态水,水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 ?? 图1-1?????????????????????????? ?? 图1-2????????????????????????? ? ?图1-3
⑵ 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研碎(注意是“研”,即通过研杵对药品的挤压而使其粉碎,不可用磨杵“捣”,以免损坏研钵),观察到蓝色颗粒状胆矾变成了浅蓝色粉末状胆矾。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图1-2所示。
⑶ 在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研碎的胆矾粉末,并加入少量水,振荡,直至硫酸铜全部溶解为止。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为蓝色。将溶液平均分装到两支试管中,一支留做比照,另一支中用滴管滴加数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试管内有蓝色絮状沉淀物出现。说明该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⑷ 取少量块状石灰石放入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如图1-3所示。观察到石灰石表面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石灰石与稀盐酸作用,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4.探究评价:
这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其功效性还在其次,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现象明显、生动、新颖更显得重要。
以上四个实验操作都很简单,现象也很明显,特别是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是比较强烈的,学生耳目一新。能立即将学生吸引到化学学习的氛围中。
这是学生遇到的第一次化学实验,教师的规范操作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老师在做以上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操作的正确性。本实验涉及到药品装入试管、加热、滴管的使用等多种操作,教师务必重视。
但也正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缺乏必要的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还不易判断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实验中生成的氢氧化铜及产生二氧化碳,学生都不易判断出是新的物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便于学生判断有无新物质生成的事例为好。
5.资源开发:
⑴ 物质状态的变化,可用碘的升华实验。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对感官的刺激性更强。
先制作一支升华管,在一支一端封口的玻璃管内,放入几粒碘晶体,将玻璃管另一端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熔化,用摄子轻夹熔融的玻璃,使其黏粘在一起,冷却,就制作成了一支封闭的升华管。
用试管夹夹持住升华管上半端,用酒精灯微加热升华管有碘晶体的一端,一会儿后,可观察到有紫色蒸气产生,在玻璃管的另一端,有紫黑色碘晶体形成。如图1-4所示。
该升华管可以反复使用,方便,经济,现象明显。
图1-4
⑵ 胆矾研碎不如改用冰糖研碎(无冰糖也可用白砂糖代替)。课前安排学生自带冰糖(或白砂糖)、干净的碗碟和金属汤勺等。实验时取少量的冰糖(或白砂糖)放在碗碟中,用金属汤勺在碗碟中研磨。研碎后,可以亲口尝一尝。此实验可更好地证明糖仅仅是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⑶ 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可用镁条燃烧,碳酸氢铵的分解等,比较易于判断有新物质生成。
取一根打磨光亮的镁带,先让学生观察镁条有光亮的银白色,有弹性;再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迅速放到石棉网的上方,使其继续燃烧。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固体。学生观察所产生的白色固体,并与镁带比较,外观上差异很大,学生较易得出有新物质生成的结论。如图1-5。
????????????????????????????????????????图1-5?????????????????????????????????????????????????????????? ? 图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九年级化学《4.2元素》 课件9人教版.ppt
- 九年级化学《4.2元素》 课件8人教版.ppt
- 九年级化学《6.1金刚石 石墨和C60》(第二课时)课件人教版.ppt
- 九年级化学《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件19.人教版.ppt
- 九年级化学《6.1金刚石 石墨和C60》(第二课时)课件2人教版.ppt
- 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件1人教版.ppt
- 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件10.人教版.ppt
- 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件3人教版.ppt
- 九年级化学《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件20人教版.ppt
- 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件5人教版.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