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洛学宗师:程明道试卷资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道在理學中的地位 伊川《明道先生行狀》:先生爲學……泛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知盡性至命,必本於孝悌。窮神知化,由通於禮樂。辨異端似是之非,開百代未明之惑。秦漢而下,未有臻斯理也。 《宋史道學傳》: 先生生於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以興起斯文爲己任,辨異端,辟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復明於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然學者於道不知所向,則孰知斯人之爲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 * 第四講 洛學宗師:程明道 中國哲學史(下) 王林偉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本次課程內容 明道之生平和著作 程明道之生平 程明道之著作 明道之思想:原著選讀 對《識仁篇》之疏解 對《定性書》之疏解 語錄選讀:明道之圓融 明道思想的特色及其地位 程明道思想之特色 程明道在理學中的地位 程明道之生平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居中山,後從開封徒河南(洛陽)。 其生平事蹟,據《宋史·道學傳》,有如下幾點值得注意(想見其為人): (1)辨偽:爲晉城令,富人張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門曰:“我,汝父也。”子驚疑莫測,相與詣縣。叟曰:“身爲醫,遠出治疾,而妻生子,貧不能養,以與張。”颢質其驗。取懷中一書進,其所記曰:“某年月日,抱兒與張三翁家。”颢問:“張是時才四十,安得有翁稱?”叟駭謝。 程明道之生平(續一) (2)施政:民稅粟多移近邊,載往則道遠,就籴則價高。颢擇富而可任者,預使貯粟以待,費大省。民以事至縣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長上。度鄉村遠近爲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僞無所容。凡孤茕殘廢者,責之親戚鄉黨,使無失所。行旅出於其途者,疾病皆有所養。鄉必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之語。兒童所讀書,親爲正句讀,教者不善,則爲易置。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鄉民爲社會,爲立科條,旌別善惡,使有勸有恥。在縣三歲,民愛之如父母。 程明道之生平(續二) (3)對召:熙寧初,用呂公著薦,爲太子中允、監察禦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數召見,每退,必曰:“頻求對,欲常常見卿。”一日,從容咨訪,報正午,始趨出,庭中人曰:“禦史不知上未食乎?”前後進說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賢育材爲言,務以誠意感悟主上。嘗勸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輕天下士,帝俯躬曰:“當爲卿戒之。” 程明道之生平(續三) (4)新政:王安石執政,議更法令,中外皆不以爲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議事,安石方怒言者,厲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氣以聽。”安石爲之愧屈。自安石用事,颢未嘗一語及於功利。居職八九月,數論時政,最後言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舍而之險阻,不足以言智。自古興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謂不可而能有成者,況於排斥忠良,沮廢公議,用賤陵貴,以邪干正者乎?正使徼幸有小成,而興利之臣日進,尚德之風浸衰,尤非朝廷之福。”遂乞去言職。安石本與之善,及是雖不合,猶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點京西刑獄。 程明道之生平(續四) (5)逝世:颢之死,士大夫識與不識,莫不哀傷焉。文彥博采衆論,題其墓曰明道先生。其弟頤序之……嘉定十三年,賜益曰純公。淳右元年封河南伯,從祀孔子廟庭。 (6)修養:颢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於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見其忿厲之容。遇事優爲,雖當倉卒,不動聲色。自十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秦、漢以來,未有臻斯理者。 程明道之著作 明道並無特別著作,流傳至今只有一些書信、語錄、詩文而已,收錄在《二程集》中。 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道之畫像及詩作一首 秋日偶成(二) 閒來無事不從容, 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 男兒到此是豪雄。 對《識仁篇》之疏解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 疏解:此論仁體為人之本體(通乎道體),須於此仁上識得性體。以見體為要,故學者須先識仁。仁之實,可從兩面觀之:一者渾然與萬物同體,二者義禮智信。前者言仁之體物不遺、通體無礙,其全體也;後者言仁之曲成萬物、不違其則,其大用也。全體無非大用,大用無非全體,體用一如之道也。 對《識仁篇》之疏解(續一) 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 疏解:此論以誠敬存仁之工夫。此理即是仁體生生不息之理,若能以誠敬存養此生理,則更不須防檢、亦不須窮索。若能以心體此理,則自然生生不窮而不懈,如此則何防之有;惟放其心而不能體此生理,則須防檢以求其放心。若能以誠敬存此仁道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