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何要讲家教与门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今天我们为何要讲家教与门风 我国自古重视教育。《尚书》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老天为了护佑天下万民,为他们安排了君,又安排了师。君是民众的组织者,没有君,民众就是一盘散沙;师是民众的教育者,没有师,社会就会迷失方向。教师的重要性,堪与君匹敌。我国现存最早的教育理论着作《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可见教育优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孟子说:“ 一、家庭教育关乎家运、国运 古人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从学理上说有两个原因:首先,孩子好比树苗,根栽得正不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他将来成才与否,故《易经》有“童蒙养正”之说,童蒙时代能否“养其正”,关系重大,民谚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绝非无稽之谈;其次,孩童尚未入世,思想单纯,教育容易奏效,古代谚语说“教妇初来, 对普通家庭而言,家教的缺失,将影响孩子一生。对一个国家而言,太子教育善否,将直接关系到国运的短长。《大戴礼记·保傅》解读周秦历史,殷商享国六百年,周朝享国八百年,天子传位,都超过三十世;秦为天子却是二世而亡!两者反差如此强烈,原因何在?在于对太子的教育!周人对太子的教育可谓不遗余力,从襁褓时期开始,一直到成年,每个成长环节都严密设计,调动各种方法,着力涵养其德性,使太子“习与智长,中道若性”,具备治国的优秀资质。秦则相反,赵高教育 有鉴于此,古人特别重视对儿童的教育,《管子》中的《弟子职》,《礼记》中的《曲礼》、《少仪》、《内则》,以及清初出现的《弟子规》,都是家庭教育的良好教材,包括如何孝敬父母、 二、家训之祖: 先秦两汉的儿童教育的教材,都是面向全社会而作,没有特别指向的对象。直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面世,出现了由家长依据家庭具体情况、为子女制定专门的训诫条令的教育模式,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颜氏家训》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学者赞誉,史不绝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王钺《读书丛残》赞其“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袁衷《庭帏杂录》称:“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 《颜氏家训》开家庭内部教育之风,令人耳目一新,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争相效仿,影响世道、人心的家训杰作,代有所出,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引领世风的作用。以下略举数例。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撰作《帝范》,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篇,纵论帝王亲政之道,以此赐予子女学习。太宗说:“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训诫之言,尽在其中。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子之后,最杰出的思想家,所撰《朱子家训》,出入经史,融会精粹,倡明五伦要则,日用常行之道,尊老爱幼之法;其中“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更是金玉良言,被广为传播。 清儒朱柏庐的 康熙是清代十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文治武功,彪炳清史,他撰写的《庭训格言》,从历代经典中精选七十八条富于人生哲理的格言,每条之下均引用经史百家之语加以训解,结合自己践行的体会,娓娓道来,文字浅近,语言亲切,平易之中不乏深刻,乃是康熙人生经历的总结与提炼。 曾国藩的“家训”,非常特殊,没有如上面所举的固定条理,而是散见于他的家书之中。曾国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给家人写信,无不谆谆告诫,多方训导,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居官自傲,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等。 以上所举,均堪称家训典范,影响深远,是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值得今人借鉴。 三、历代家教的文化内涵 家训是家庭、家族内部自我教育的条理,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各家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人生诉求各不相同,所以家训的内容丰富多彩,略作归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划定行为底线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做守法之民。曾国藩说:“子孙虽愚,亦必略有范围也。”这个“范围”,就是不许出格的规矩。这是家庭内部绝对不得触犯的底线,许多家训都有明确规定,如北宋陈俊卿《家训》:“毋作非法而犯典型,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福建连城培田吴氏《家训十六则》内有“五戒”:“戒淫行,戒匪僻,戒刻薄,戒贪饕,戒争讼。”福建 凡是触犯戒条,而有屡教不改者,要送官处置,李光地《家族公约》规定:“有犯规条,我惟有从公检举闻于官,而与众共弃之,不能徇私庇护。”有些家族还会用死后不得葬于家族墓地的方法,处以“名誉刑”,福建浦城 2. 教子当严 父母溺爱子女的现象很普遍,但后果很严重。《颜氏家训》批评“无教而有爱”的做法,饮食上“恣其所欲”,犯了错误,应该训诫,反而奖励;等到骄慢成习,方才想到要抑制,为时已晚,即使捶挞至死也没有效果,“终为败德”。颜之推还举例说,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爱,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