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历史博士论文开题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这是我读博士一年级时写的开题报告,这个报告的学术史部分大致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题 目:彝威与汉威——明清黔西北的土司制度与则溪制度报告人:温春来导 师: 陈春声教授、刘志伟教授目 录: 一、问题与学术史 二、基本思路 三、材料、方法与计划 四、论文章节目录 五、参考书目一、问题与学术史本研究拟综合考察明清时期黔西北区域 本文所讨论的黔西北区域系指今天贵州省的毕节地区以及六盘水市的一部分,后文对此将有更清晰的界说。的土司制度、则溪制度、卫所制度及其兴衰,揭示中央王朝的典章制度在一个具有自己的文字、礼仪以及政治法律传统的非汉族社会中推行与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原本被视为“化外”、“异域”的黔西北地区逐渐变成了官员、士大夫眼们中的“化内”、“新疆”),以此回应传统中国的国家认同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黔西北区域系指今天贵州省的毕节地区以及六盘水市的一部分,后文对此将有更清晰的界说。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化内”、“化外”、“向化”、“非中国”、“内地”等词汇频频出现。这些词汇蕴涵着传统中国独特的“疆域”、“版图”观念与族类观念, 族类、部族、部落等词亦常见于中国古代文献中,含义多样。《周礼·春官钟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郑玄注:“以文王鹿鸣言之,则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史记》卷78《春申君列传》云:“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汉书》卷99下《王莽传》:“莽曰:‘宗属为皇孙,爵为上公,知宽等叛逆族类,而与交通。’”《魏书》卷58《杨播列传》:“ 又此族类,衣毛食肉,乐冬便寒。南土湿热,往必将尽。”显然,在这些语境中,族类的意义并不相同。但文人、士大夫们很多时侯用族类一词来指称在自己眼中具有风俗、文化、种族等差异的人群,这种用法在唐以后尤其普遍,《左传》云:“(成公四年)秋……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旧唐书》卷55《李轨传》云:“凉州僻远,人物凋残,胜兵虽余十万,开地不过千里,既无险固,又接蕃戎,戎狄豺狼,非我族类,此而可久,实用为疑。”《明史》卷320《朝鲜列传》:“倭虽遁归,族类尚在。” 嘉靖《贵州通志》卷 族类、部族、部落等词亦常见于中国古代文献中,含义多样。《周礼·春官钟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郑玄注:“以文王鹿鸣言之,则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史记》卷78《春申君列传》云:“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汉书》卷99下《王莽传》:“莽曰:‘宗属为皇孙,爵为上公,知宽等叛逆族类,而与交通。’”《魏书》卷58《杨播列传》:“ 又此族类,衣毛食肉,乐冬便寒。南土湿热,往必将尽。”显然,在这些语境中,族类的意义并不相同。但文人、士大夫们很多时侯用族类一词来指称在自己眼中具有风俗、文化、种族等差异的人群,这种用法在唐以后尤其普遍,《左传》云:“(成公四年)秋……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旧唐书》卷55《李轨传》云:“凉州僻远,人物凋残,胜兵虽余十万,开地不过千里,既无险固,又接蕃戎,戎狄豺狼,非我族类,此而可久,实用为疑。”《明史》卷320《朝鲜列传》:“倭虽遁归,族类尚在。” 嘉靖《贵州通志》卷3云:“贵州土著蛮夷,族类实繁,风俗亦异。”部族、部落等词的含义与族类相似, 限于篇幅,兹不述其用法沿革,仅举数例,《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自三代以前,两汉之后,西羌、北狄,互兴部族,其名不同,为患一也。”田雯《黔书》则辟有“苗蛮种类部落”节目,专门论述贵州境内的各种“苗蛮”。又,元人脱脱所著《西南彝论》(载《古今图书集成》卷1522)云:“黔州、涪州徼外,汉牂牁郡,西南诸蛮也。其俗椎髻左衽或编发,随畜牧迁徙无常,喜险阻,善战斗,部族共一姓,虽各有君长而风俗略同。”上述族类等词语同学术界常用的“民族”、“族群”等概念虽然相似,但其实有着重大区别。 常见的情况是,同样一个地区,在渲染王朝的文治武功时被标榜为“与中州等”的化内之地,在强调其风俗粗陋、难于治理时则被贴上“蛮夷”、“化外”等标签,有些明代称为化内的地方,到清代则认为明时尚属化外。帝制崩溃后,这种化外——化内、蛮荒——内地的思想模式,对民国时期的官员和学者们仍有一定影响,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继续沿用士大夫们的词语、观念及见解,在土司制度研究中也是如此。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关于土司制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二十世纪初,《东方杂志》、《地学杂志》等刊物发表了一些关于土司的论述和调查。如《贵州土司现状》(《地学杂志》2年18号,1911年9月)、《四川宁远土司调查记》(《东方杂志》9卷4号,1912年10月)、《土司献地外人之密议》(《中亚教会报》229册

文档评论(0)

pep22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