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和开展活动课程的几个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设置和开展活动课程的几个问题 从1992年国家教委将活动课程正式列入课程计划以来,全国各地设置和开展活动课的情况很不一样,在理论工作者中也存在一些争议。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中小学有无必要独立设置活动课程一种观点认为,按照《课程计划》,所谓“活动课程”不过是给原有的团队活动、班会、校会、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加上一顶“活动课程”的桂冠,并无新意,何必要搞这种形式呢?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说应该通过单独设置“活动课程”来促进学生的态度、能力和知识范围等基本素质的发展,难道学科课程就不需组织活动来促进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并使其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吗?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么独立设置活动课程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这两种看法都抓住了活动课程设置中的一些问题。第一种观点准确地抓住了《课程计划》未对活动课程作出科学界定的缺点。这个计划有简单地将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纳入活动课程范围的毛病,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减弱了对活动课程的兴趣和注意力。第二种观点从长远角度看,更有一定道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课程计划中不存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截然区别,教师在教授每一学科时,大多要融入活动这一教学方式。只有将系统而严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与学生自主独立的实践性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深厚基础知识、独立人格以及积极的参与精神的人。但就我国中小学教学的现状而言,上述看法有片面之处,强调设置独立的活动课程仍然是必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应试教育”影响的普遍存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中的文凭主义促使年轻一代纷纷追求高学历,从而引发各级各类学校激烈的升学竞争,升学考试的成绩成为学生能否过关的唯一标准。而升学考试的内容多指向与书本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深远影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兴趣、爱好、创造性、社会实践能力与合作性等素质都不加以考核,因而使得日常教育中与这些素质培养有关的活动不被重视,这就是为什么课外活动常常受到冲击,时间常常被占用的原因。独立设置活动课,虽然不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但因其作为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它就应该获得保障,教育行政机关就有责任对这些课程的设置进行监督和检查。一言以蔽之,独立设置活动课程是为其争得一席合法地位的需要。2、独立设置活动课程,是转变领导者、教师的教育思想与发展教师活动式教学能力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流是采用“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模式,而将学生推向学习中心的活动式教学比较少见,大多情况下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除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之外,教师普遍没有受过活动式教学的训练,以及缺乏独立编制活动式课程的能力。可以预料,在中小学教学中,要使活动教学方式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仍需很长一段时间和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实践,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使教师认识、熟悉活动课程并学会组织实施。这种实践少部分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探索,而大部分应在独立的活动课程中进行试验。教师在活动课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技能可以逐步迁移到其它课程中去,从而使各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都得到改造。活动课程的界定目前对活动课程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值得讨论的有以下两种:一种是《课程计划》所做的界定。它将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外的各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如班会、团队活动、文体及科技活动统统列为活动课。这种界定强调了非学科教学和活动两个标准,但对其根本特征未作出说明。另一种界定认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见《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纲要(征求意见稿)》)。这一界定抓住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和“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为特征”等根本属性。这种界定将那些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随意性的活动排除在课程之外,也将那些学科课程以外仍由教师完全左右的活动排除在活动课程之外。但它只强调了活动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其“非学科性”,这种提法是否准确值得讨论。比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了豆子生长的全过程并得出结论,这个活动无疑既是学科性的,又是单一性的,但是否就可以认为它不是活动课程呢?由于活动课程是属于跨学科课程,人们对它认识的角度不同,界定上产生分歧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对它进行界定应尽可能抓住其本质特征。如果抓不住本质特征,活动课的开展就会“走样”,其功能就不能得到正确发挥。如果非本质限定过多,就会将部分活动课内容排除在外,这也不利于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活动课程中来。那么,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其一,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

文档评论(0)

yinmingd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