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喀秋莎”到底是谁
会唱《喀秋莎》的中国人起码是70后,而且肯定是受其50后父母的影响,更年轻的中国人不知道这首歌很正常。即使对50后,它也只是少年时期一段懵懂的膜拜,最终镶入怀旧镜框。当今天这首歌应现实需要再度响起,其实对大部分中国人,围绕它的历史依然似是而非。
要回答《喀秋莎》是首什么歌,八股是必需的,因为它在正史和课堂上分量不轻。从这个角度说:它是一首苏联爱国主义民歌,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不过,现在的小学生也未必满意这个答案吧。这就对了,因为这首歌值得深入赏析。
喀秋莎(Katyusha)是俄罗斯一个常见女性爱称,它有多俄罗斯呢?中国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出处无考的段子,说许多德国士兵也喜欢这首歌,有一次用留声机忘情欣赏时,激怒了对面战壕里的红军。
该连擅自出击,用8条生命夺回唱片,一群汉子抱着唱片失声痛哭。也许这情节有点离谱――德军不是没干过坏事,可是听唱片恐怕不等于“同胞姐妹被法西斯豺狼蹂躏”吧,因而另一版本说:部队纷纷要求提前总攻,为心爱的姑娘“报仇”,幸而被劝阻。当战士们最终迅猛攻进敌阵,留声机还在播放着这首歌……
其实,Katyusha是俄语女名Katenina或(E)katerina((叶)卡捷琳娜)的昵称。其源头Catherine/Katherine是基督教世界极为普遍的女名,出自希腊语,意为“纯洁”,最早的记载是公元4世纪初的基督教圣徒“亚历山大的凯瑟琳”。
随后英语中演变出Kates(凯特,昵称Katie),德语中有Katharina(昵称Kathi),Katharine则英、德都用,发音不同,俄语还有昵称Katushka,而昵称Katja(卡佳)更是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和斯拉夫语国家共用。
有趣的是,1725~1727年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原为立陶宛农民之女,受彼得一世恩宠,皈依东正教后更名。
更有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在位)则干脆出身在普鲁士王国的什切青,是德国公爵的女儿,后成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
还好,纳粹德军总参谋长凯特尔元帅(Keitel)的姓与凯瑟琳无关。
关于歌曲《喀秋莎》的产生背景,一致认为是由苏联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写于1938年的一首诗谱曲而成。
这一年7、8月苏日之间爆发了张鼓峰事件(苏军称哈桑湖战役)。
作者当然并未到前沿,而且年初就已写好了开头(梨花开遍[原诗还有苹果花],江岸陡峭,雾如轻纱,女主角出场),但当夏天作曲家催他完稿时,他笔下的“遥远的边疆”和“勇敢战斗”显然已有这一战役的背景。有人可能从“草原的雄鹰”推测背景是1939年发生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苏日诺门坎战役,但时间晚了,而且哈桑湖的东边也是草原。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讴歌苏军英勇保卫了祖国边疆。
实际上,当时苏军利用《中俄瑗珲条约》故意留下的漏洞,将边界进一步向中国方向推至张鼓峰,只在图们江边给中国留出一条通往防川村(今属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县)的狭窄通道。
当时中国东北为伪满州国统治,与苏军作战的是驻朝日军,都不影响被抢占的是中国领土的现实,也使现在有人将这首歌说成“描绘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景”显得可笑。
当前中国流传的故事中还有一个分歧,一说此歌诞生后迅速唱遍苏联,掀起爱国主义热潮,一说当时并未流行,直到两年后苏德战争爆发。
其实,不要说为“哈桑湖战役”抒怀的一首歌,这次战役本身的指挥者――布柳赫尔元帅战役结束一个星期即被免去远东方面军司令员,11月被含冤枪决,罪名居然是从1921年起就充当“日本间谍”。
这位元帅曾化名“加伦将军”担任孙中山的军事总顾问,为北伐甚至南昌起义立下大功,回国后1929年又在“中东路事件”中打败张学良的东北军,1935年位列首批五大元帅之一。
他帮助国民革命军移植了一整套苏联政治制度,却保不住自己的人头。而张鼓峰事件的起因之一,也是预感要在“肃反”中被清洗的远东地区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长留希柯夫上将于1938年6月叛逃伪满。
可见,虽然这首歌未受大清洗牵连,1938年就已在莫斯科演唱,但在气氛极端恐怖的那两年,苏联国内的主题显然不是爱国热潮。
关于《喀秋莎》因战风行,中国还有一个出处无考的故事流传: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新编的近卫军第三师开赴前线,送行的莫斯科某工业学校一群女生唱起此歌为战士们送行,随后该师在第聂伯河阻击战中几乎全部献身。
遗憾的是,近卫称号苏军只授予战功显赫的部队,除非以原近卫编制重建,否则不可能新建即授。第三近卫步兵师(不是近卫军第三师)的前身,第153步兵师1940年8月组建后一直在乌拉尔军区训练,1941年6月上旬已调至白俄罗斯东北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