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人物称谓特色看司马迁的悲剧审美倾向
内容摘要: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的美学悲剧问题,纵观新时期学者之研究,成果可谓颇丰,但主要是从部分个案人物分析上或者整体的文艺理论角度出发。本文在借鉴这些成果的基础之上,拟以《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为对象,通过穷尽式统计与分析,考察《史记》中主要人物的不同称谓类型情况,以此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及其意义。
关键词:《史记》 司马迁 称谓特色 悲剧审美倾向
在诸多关于司马迁与《史记》所启示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当中,“《史记》的悲剧美与司马迁审美倾向”问题似乎一直热议不断,但多数均从部分个案人物分析或者整体的文艺理论角度出发。本文拟以《史记》记载的悲剧人物之称谓类型情况为考察点,试图通过穷尽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和思考司马迁的悲剧审美倾向以及相关问题。在考察分析之前,本文有3个问题需要说明:
1.关于《史记》人物穷尽考察分析的选取范围问题
《史记》主要记叙的人物,主要集于列传、世家、本纪三个部分当中,又由于世家和本纪对人物身份有特定要求,使得司马迁难以作出过多的主观倾向取舍,把世家与本纪作为穷尽分析的对象无疑有失科学,因此本文考察的对象主要就集中于“列传”中的主要人物。而在七十列传中,诸如:《东越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货殖列传》、《龟策列传》,也因内容重点记述不在人物,所以也不在本文考察之列,实际选取是62篇。
2.本文对于《史记》历史人物是否悲剧人物的界定问题
恩格斯于1859年5月18日在《致裴?拉萨尔》的信中说:悲剧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1]P346“英国美学家斯马特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怯懦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的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2] P270-271本文依据上述两段引语作为《史记》中的主要人物是否悲剧人物的界定标准。
3.本文拟以《史记》中悲剧人物为考察对象的原因
根据上述1、2界定,通过穷尽式统计分析,得出《史记》62列传的所涉及的117个主要人物中,悲剧人物有92人,比率高达78.63%。作为正史,史家对人物的称谓,一般是客观地称呼传主,但考察“列传”中司马迁对主要人物的称谓情况,尤其是对待比率高达78.63%的悲剧人物,司马迁似乎并未完全遵守这一规则,原因何在,这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本文对《史记》62列传中的主要人物的称谓类型进行穷尽式统计分析,然后又将其中92个悲剧人物主要称谓类型进行如下分类:(之所以强调统计的是其“主要称谓”类型,是因为司马迁就每个人物同时给予了不同称谓,比如管仲,司马迁在文章中称呼为“管仲”,出现18次,同时又给予了“夷吾”这一称谓,出现1次。以下分类统计则是针对每个人物不同称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类进行。)
1.直呼其姓名(“姓?M氏+名”)。此类人物有廉颇、颜回、吴起、范睢、蔡泽、白起、苏秦、张仪、甘茂、田儋、伏生、乐毅、宁成、蒙恬、虞卿、周昌、袁盎、彭越、陈馀、吕不韦、卢绾、邓通、主父偃、张耳、季布、优孟、优旃、王翦、董仲舒、鲁连(鲁仲连)、邹阳、田叔、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李离、石奢,共计39人。
2.直呼其姓字(“姓?M氏+字”)或者字。此类人物有荀卿、屈原、(伍)子胥、庄(郑当时)、子路(仲由),共计5人。
3.直呼其名。此类人物有(韩)非、安国(韩长孺)、(李)广、(黥)布、信(淮阴侯韩信)、(司马)穰苴、(晁)错、(冯)唐、(李)斯、张汤、(辕)固(生)、(申屠)嘉、(赵)禹、(淳于)意、(郭)解、(郅)都、(王)温舒、(魏)豹、(韩)信(韩王信)、(卫)绾、(直)不疑、(张)释之、(蔺)相如、(栾)布、(淳于)髡、(司马)相如、(汲)黯,共计27人。
4.称其封号(“封号+姓名”?M “姓名+封号”)或者官职名、谥号。此类人物有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吴王(刘濞)、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厉王(淮南王刘长)、穰侯(魏冉)、太史公、伯夷、叔齐,共计13人。
5.称“姓?M氏+公?M君?M子?M生”或者直称“公子”。此类人物有申(培)公、商君(商鞅)、孟子、孙子(孙武)、贾生(贾谊)、郦生(郦食其)、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共计7人。
6.依据历史?M世人称谓习惯。此类人物只有扁鹊(秦越人)1人。
二.《史记》列传中悲剧人物不同称谓类型所反映的审美倾向
1.第一种称谓类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