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与课程论作业论文题 目: 简析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专业年级:学科教学 小组成员: 蔡晓杰 路晓娜 毕春丹 邓珊 董扬扬 授课老师:张迎春教授 完成日期:2013.10 目录 摘 要: 2 关键词 2 一、教育目标 3 1.1 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 3 1.1.1 三者的区别 3 1.1.2 三者的联系 3 1.2 中国教育目标演变历程 4 1.2.1 中国传统教育目标 4 1.2.2 中国近代教育目标 4 1.2.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标 6 1.3 中、日、美等国家教育目标的比较 9 1.3.1日本的教育目标 9 1.3.2 美国的教育目标 9 1.3.3 中国的教育目标 10 二 .课程目标及生物课程目标与其他自然科学目标的比较 11 2.1 课程目标的概念 11 2.1不同科目间课程目标的比较 12 三.教学目标 14 3.1教学目标的概念 14 3.2教学目标的功能 14 3.3教学目标表述的方式 14 3.4案例分析 15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15 参考文献: 17简析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五组:蔡晓杰 路小娜 董扬扬 毕春丹 邓姗 摘 要: 对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不清,导致我们在撰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张冠李戴,大而化之甚至无所适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造成教学任务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无序,所以,对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概念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解释和辨析,有助于教育教学行为的更好完成。 关键词: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不清,导致我们在撰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张冠李戴,大而化之甚至无所适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造成教学任务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无序,所以,对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概念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解释和辨析,有助于教育教学行为的更好完成。 一、教育目标 1.1 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多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学术思想的交流,在很多书籍、报刊的文章中,把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混为一谈,给学术研究和交流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此做简单的辨析。通过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及《教育学辞海》等多家看法,归纳其一致之处,我们认为,教育方针就是由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依据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同于狭义的培养目标,即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大大的结果[1]。三者有区别也有联系。 1.1.1 三者的区别 教育目的比较抽象,实际上是理论术语,不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而要由理 论界探讨以求共识,因而具有不可操作性。教育方针高度概括,是工作术语,由国家和政党规定,体现国家和政党的意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但无直接的衡量指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和分解,也是工作术语,由国家规定,并具有更进一步的可操作性,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结构目标等等。 1.1.2 三者的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世纪上就是确立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直接理论前提,教育目的的任何不科学、不完整必然带来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不科学和不完整。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定义,它本身取决于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而它的实际操作将产生对教育目的的反馈。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是教育方针的操作层面,更是教育目的操作层面,其具体执行结果有助于直接检验教育方针是否切合实际,判断教育目的是够正确科学。 基于以上辨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国家跨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比较都比对教育目标的比较更加宏观、有效,更具有反思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大多数关于教育目标的比较研究,实则教育方针的比较,本文也不例外。 1.2 中国教育目标演变历程 1.2.1 中国传统教育目标 儒家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体。儒家“君子” 教育目标,在先秦时期已现雏形,并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策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目标。在传统教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儒家“君子”教育目标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变化,甚至还有对这一目标的反对,但总体上来说,“君子”教育目标是传统教育的主流导向。它注重人的心性修养和外在规范的约束,即注重“仁”与“礼”的和谐统一,力倡教育者自身对教育目标的自觉追求,并高扬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同时强调 “自我完善(为己)最终是为了实现广义的社会价值(群体的稳定和发展)”,即群体至上,突出个人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 当时的儒家“君子”教育目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