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角层癣菌 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代表:秕糠状鳞斑癣菌(Malassezia furfur) 症状: 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 花斑癣 二、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主要有申克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 申克孢子丝菌 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上,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等引起感染,引起孢子丝菌病。此菌可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然后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形成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下疳。 着色真菌 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在我国主要有卡氏枝孢霉和裴氏着色芽生菌。 三、深部感染真菌 侵袭深部组织、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统称为深部真菌 1、条件致病菌 白假丝酵母菌 2、病原性真菌 新生隐球菌 1、俗称白色念珠菌,是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病原菌; 2、念珠菌病是最常见的深部感染真菌病 3、新近分离的柏林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一)白假丝酵母菌 1、形态与结构: 圆形或卵圆形,革兰氏阳性,但染色不均; 在组织内形成芽生孢子,继而形成假菌丝; 培养后的白假丝酵母菌可发展成为厚膜孢子 2、培养特性: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血平板及沙保弱琼脂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37℃培养2~3天后可出现典型的类酵母菌落;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假菌丝,并产生真菌丝和厚膜孢子 生物学性状 条件致病: 皮肤粘膜感染 鹅口疮,阴道炎 内脏感染:肺炎、关节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中枢神经感染:脑膜(脑)炎、脑脓肿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 1、直接镜检 假菌丝和厚膜孢子可帮助诊断 假菌丝 厚膜孢子 2、分离培养 接种于沙保弱琼脂培养基,菌落呈类酵母型 鉴定: (1)芽管形成试验 (2)厚膜孢子形成试验 1、除去危险因素如潮湿、停止长期应用抗生素等; 2、鹅口疮及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治疗可局部涂敷制霉菌素、龙胆紫、酮康唑等; 3、深部感染可用两性霉素B治疗或与口服氟胞嘧啶合用; 4、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措施。 防治原则 * 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和孢子丝菌等。这些真菌在体内或在含有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 ℃培养时呈酵母菌型,在普通培养基上25℃培养时则呈丝状菌。 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两种形态发生互变,称为二相性。(dimorphic) * * * 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可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 形态: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 * 股癣为体癣发生在外生殖器 * 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 * 着色真菌是一些在分类上接近、引起的疾病症状近似的真菌的总称。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在我国主要有卡氏枝孢霉(Cladosporium carrianii)和裴氏着色芽生菌 (Fonse-ceea pedrosoi)。 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木材上,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荆棘等引起感染。在农艺师最为多见。感染的主要病原为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chum schenckii)。此菌可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然后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形成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下疳。此菌也可经口进入肠道或经呼吸道进入肺,随后经血行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深部感染。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二相性真菌。在组织内或37℃培养为酵母相,可见有卵圆形小体,常位于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内,偶见有菌丝。有时在组织中见有星状体,外有嗜酸性物质向四周放射。在沙保培养基上置室温或37℃ 3~5d即见生长,开始为灰白色粘稠小点,逐渐扩大变成黑褐皱褶薄膜菌落。玻片培养可见细长的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二侧成直角伸出,柄端长有成群的梨状小分生孢子。在含有胱氨酸的血平板上37℃培养,则长出酵母型菌,以出芽方式繁殖。 * 1、芽管形成试验:将菌接种于0.5~1ml正常人或羊血清中37℃孵育1.5~4h后镜检,可见芽生孢子和芽管形成; 2、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菌接种于1%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25℃孵育24~48h后镜检,可见厚膜孢子; 3、白假丝酵母菌和都柏林假丝酵母菌鉴别可用45℃ 培养区分,前者生长良好,后者不能生长。 第二十章 真菌 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 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由人体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感染可区分为: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性感染。 第一节 真菌概述 单细胞真菌 圆形或卵圆形 酵母菌(yeas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